第108章 经学世家(1/1)
曹操临走前将他的手下的兵马全部带走了,他手下的兵马都是临时征调的八关士。朝廷下达的命令已经完成了。
在朝廷没有进一步的下达命令时,他们只能跟着曹操回去。
刘凡刚回到阳翟不久,天子使臣就随后到来。
刘凡从天子使臣那里接过诏书,印绶和节杖。
节杖长八尺,最上方装饰有旄羽,金制铜身,赤色。
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服。马日磾受袁术所欺,被骗失节而死。许多大臣都把节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诏书上写着令刘凡为征北将军,开府,持节。行先斩后奏之权,全权安排剿灭黄巾之事。
另外,天子使臣又给刘凡一封私信,说是刘宏的亲笔信。
刘凡打开一看,信上直称自己为皇弟,全是对自己赞扬和鼓励的话,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看得刘凡有些微微感动。
若是别的人看了这封书信之后,绝对会对刘宏死心塌地的。但刘凡知道刘宏的种种恶习。
他只能保证刘宏安享这最后几年,来报答这一点君臣之恩,其他的他无法保证。
“陛下体贴入微,刘凡感动不已。吾当执笔信一封,还望使臣传达给陛下。”刘凡感激涕零的说道。
“能为征北将军传信是在下荣幸。”天子使臣一脸受宠若惊的说道。
朝堂上谁都知晓征北将军刘凡是陛下身边大红大紫的人物。天子对素未谋面的刘凡异常宠爱。
刘凡令人拿来纸笔,当场写下一封书信,合起来递给天子使臣。
天子使臣走了之后,刘凡开始为出征兖州进行安排。
首先要安排的就是那八万多黄巾。这些黄巾他不可能带走。粮食消耗不起。
他用一些金钱遣散三万余人,让他们各回乡里。
剩下五万人带着各自家属分散到颍川各地,屯田造屋。充实了颍川的人口,使颍川郡比战前人口更多。
安排这些黄巾刘凡整整用了十天时间。毕竟要考虑到各县的风土民情和各县的土地资源。
对于这些黄巾的安排,还是和上次一样,以乡为组织。避免和本地百姓发生冲突。
当刘凡到颍阴的时候还特地去拜访了颍阴荀氏。
颍川两大家族,颍川荀氏,阳翟郭氏。颍川荀氏为经学世家,门第更高。郭氏在三国时期没落,但荀氏有多位人才,叱咤曹魏政坛。荀彧,荀攸将荀氏推向巅峰。
汉代经学盛行,特别是在东汉,经学达到巅峰,那些商业大家跟汝颍这些世家大族相比就如百姓望贵族。
士农工商。士人,农民,工匠,商家。士人地位最高,商人虽富有,但被士人看不起。
东汉经学传承提倡“家法”,由此逐渐形成“家学”。累世传经。
察举制为通经取仕,这样经学世家与入仕结合,由累世经学而至累世公卿,最终形成了经学世家。
比如说汝南袁家治《孟氏易》,弘农杨家世代治《欧阳尚书》。可以说在东汉顶级的家族必须是治经的。若不是袁氏四世三公,汝南袁家的名声不如弘农杨家。从本质上来将,弘农杨氏名气更大。
颍川荀氏在现在比不上那两家,荀氏治经稍晚,是由荀氏八龙之一的荀爽开始治经道路。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他著经百余篇,为最博学的经学大家。
卢植,郑玄,蔡邕,杨赐等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经学大家。
经学,就是注解经书的学问。经,指书籍,但并不是指所有书籍,而是指儒家经典。
经书的内容难以理解,充满争议,但却又是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所以研究经书便成为汉代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活动。
这次来到颍川荀氏,刘凡非常失望,没有遇到荀彧,荀攸。甚至连荀彧的几位兄长荀衍、荀悦、荀谌都没有看到。荀氏当今最出名荀爽也没有遇到,荀爽因为党锢之祸隐居于汉水之滨,党锢之祸解除以后,朝廷召荀爽为官,荀爽不就。依旧隐居于汉水之滨。
进入颍川荀氏,两盏茶的时间后,刘凡离开。在外人眼中,他只是出于礼,拜访一下。
现在时间已经进入了六月份,正是五谷成熟的时期,但颍川各郡的收成少的可怜,特别是那些被黄巾残害过的乡县。
幸亏刘凡对平民百姓家家户户发放粮食,若不然熬过秋收,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这一日,颍川太守黄琬带领着大批官吏来到阳翟。
这就意味着,刘凡可以收缩兵力,南下北上。
“征北将军不仅是平乱猛将,更是治世能臣,吾坐享其成也。”黄琬与刘凡相见以后,率先开口说道。
黄琬途经密县,阳城等县,就已经了解到了颍川的风俗民情。
(本章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