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熹平石经(1/2)
那些忠臣义士被刘凡送走之后,天色已黑。
地上厚厚的积雪却将夜晚映成白色。
雪花还在飘落,风雪之中,有一名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人,小跑到骠骑大将军府前,将一封信交给守在大门口的士兵后,快步离去!
士兵拿到信之后,立刻来到刘凡所在的屋内,将信交给正在掌烛看书的刘凡。
刘凡放下手中书卷,将信展开。
当看到信上的第一纵后,刘凡惊喜交加。
主公亲启,贾诩问拜!
他期盼已久的贾诩,终于出现了。
刘凡一度以为贾诩已经遭遇不测。多次自责。
怀着期待,刘凡将那封信慢慢的看下去。
刘凡双手仅仅抓住信的两角,由于心中激动,信的两角都被刘凡抓破了。
“微子之力,吾不复存也。今又吾一件可以扎根雁门的大功。功成之后,吾将拥有千万铁骑,不教胡马度阴山。”
心中将这封信件念完之后,刘凡差点手舞足蹈。他心中如拨云见日一般。
为许多人都想置自己于死地,位居大将军的何进,却提出将自己发配边疆。
原来全是贾诩在误导何进。
贾诩早就算到自己变法会失败,提前入何进幕府,为自己预备了后路。
并且从后路上展开机遇,当真是算无遗策。
这时,虞谧煮了一碗茶汤端了上来。与正在看书的刘凡解除疲惫。
“大将军今日心情很好?”虞谧含笑问道。
刘凡脸上的笑容,很会心。以前虽然也经常笑,但那笑容上,有些牵强。
“本已意冷,现在忧喜参半。”刘凡开口回道。
他高兴只是对某一事高兴,对于天下大局,他还存在忧虑。
刘凡庆幸今日还能回到这里,与虞谧一起谈论。
“过几日,吾将离开洛阳,去遥远的塞北,镇守边陲。北方苦寒,你可愿往?”刘凡抿了一口热气腾腾的茶汤之后,向虞谧问道。
刘凡看着虞谧,心中产生一丝异样的波动,他生怕虞谧不喜欢那种环境,拒绝了他。
或许是因为虞谧这两个多月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依赖上了她。
“大将军去哪里,妾身就跟到哪里?”虞谧盈盈一礼,毫不犹豫的道。
爱不知因何而起?一往情深。
或许是云台上刘凡为她作诗的那一刻。
或许是刘凡对她以礼相待的那一刻。
亦或者是那日她替刘凡挡箭,刘凡推开她的那一刻。
刘凡言行举止都不僭越“礼”。不管贫富贵贱,他都给予尊重。
他文武双全,德行兼备,为国为民。
他不是英俊潇洒,fēng_liú倜傥的美男子,他那种内在,那种英雄气概,即便是倾国倾城的女子,在他面前都会感觉自惭形愧。
虞谧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她不奢望什么。能一直看着他,挺好!
第二日,清晨。
大雪停了,北方大地一片银装素裹。
在洛阳城中,这种美景在人山人海的践踏下,将不复存。
洗漱之后,刘凡乘车前往开阳门,准备去观摩这个时代最负盛名的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雕刻在开阳门外的太学讲堂旁。
熹平石经为雕刻在石碑上的经文,因为熹平年间雕刻,所以叫熹平石经。
此创举开创了石经的先河,对两汉经学影响意义重大。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六经、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蔡邕为当世大家,博学多才。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石书。
镌刻四十六碑,碑高一丈,广四尺。约有二十万字,皆为儒家经典。
蔡邕此举,纠正了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起到了对文字统一的作用。
熹平石经始立之时,天下儒家士子皆以其为教材范本。它订误正伪,彻底平息了文字纷争。
天下士人不远千里来到洛阳观摩熹平石经。其观视及临摹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蔡邕也因此誉满天下。
即便是有厚厚的积雪覆盖,太学讲堂前也零零散散的站着不少人。
在亲卫的拥簇下,刘凡从车上走下来。
少有人知道,眼前这传中朴素的人是赫赫有名的骠骑大将军,毕竟每日来观赏经文的达官贵人太多了。
刘凡在停在一面石碑前观摩周易,所有石碑的字体一律采用隶书。
对着这些石碑,一看就是一天。
六经皆为孔子所做作,其中包含着他的精华思想,复杂难懂,其深刻的寓意绝对可以垂拱万世。
当世闻名的经学大儒才能阐发出其中的微言大意。
天黑之时,刘凡方乘车离开。
匹夫可为百世师,一言可为天下法。
一连十日,刘凡早出晚归,都沉浸于石经之中,将这些儒学经典全部看完。
刘凡在其中观察到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这个时代的思想演变。
那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许多人一辈子都揣摩不透。
很多经书刘凡看不懂,但他都暗暗记录下来,他准备明日去拜访当世最负盛名的经学大家杨赐。
那个曾暗中相互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