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五章 未雨绸缪 4(2/2)
题,为人类社会解决氮肥问题创造了条件。历史上明年,也就是一九一三年,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合成氨工厂将在德国投产;赵天一没有想改变历史,只是希望自己的化肥厂能够为山西农民的土地提高一些产量。赵天一给父亲的山西执政提出的建议除了上面一些之外还有兴修水利、修建铁路公路完善教徒设施,这一点在前面也提到了,另外一点就是《山西义务教育实行程序》的颁布。赵天一决定在山西各地的两千人以上的村庄各投资修建一所学校教授初小文化,在各县成立县级公立学校,教授中学文化,在几个大的州、郡治所成立专科学校或者本科学校,培养专门的人才。这是一个极富雄心的庞大的计划,不在与它将花费巨额金钱,而是数量庞大的师资资源和由此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为了搜集到足够的老师,赵天一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甚至将山西个私塾学堂里面的老学究都请了出来。当然,在舆论宣传方面山西政府也是花了大力气,将这一举动上升到民族复兴的大高度,而山西那些富的流油的古老商家也是慷慨的纷纷捐资。像乔家、常家、曹家、渠家、候家等都掏出了数万白银。
这个时候和省长赵怀桑搭档工作的省府另一位大员是湖南长沙人周渤(宇士贞),原为清末的太原知府,辛亥太原起义后未予触动,袁世凯就任命周为山西民政长,配合赵怀桑工作。周渤也是一位想为国家民族做点事的人,他也很清楚自己的前任山西的提法使(俗称臬台)、江西九江人李盛铎是因为什么干部下去的,就是不配合这位赵省长所致。所以在上任以后紧跟赵省长脚步,积极开展各种工作,山西在民生建设和发展上面就按照赵天一父子的设想走上了慢车道。整个山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部都动了起来,最先有起色的还是大同、太原这样的大一点的地方。工厂建起来了,机器轰隆隆的响起来了,乡下的人开始往城里跑、往工厂里跑;一个月管吃管住还能挣半个大洋养活家里,这种好事哪里去找。农村的孩子被强制性的送往学堂学习,如果不送的,家长还得交罚款。这种事,想想都好笑;孩子上学不用交钱,孩子不上学,反倒要交钱。一时间,山西上上下下都在讨论这事,有说好的,也有骂娘的,不过,夸赞的声音还是多国责难的声音。
在整个省的建设发展陆续走上正确的道路之后,赵天一这才放心的去他的军官学校,进行他的正常巡视。这次为了帮助父亲,他可是在省政府里面呆了七八天时间,太原陆军军官学校招生开幕他都没有顾上去,计划好的去见见阎锡山也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就匆匆结束了,让阎老西搞不着头脑。他甚至去了几个正在建设的工地,察看建设进度;好在机器设备都是预先*好的,赵天一可没有想着只顾自己在包头发展,整个山西才是他的大后方大基地。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