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布局(2/3)
难点。明初时改变了元时任命土官为州县长官的旧制,以峒为单位划分大大小小的土司,整个琼州府地界内生黎、熟黎的土司数量高达1203个,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如《广东新语》中所示:二三十里间辄有一峒,峒有十数村,土沃烟稠,与在外民乡无异。原本掌控州县的黎人土官被废止,如推恩令一般将大土司分为了一个个的小土司,再辅以儒家教育式的汉化模式,明时的黎乱虽然频仍,但是比之元时其造成的破坏还是要小的。
但是,到了清时这一切就登时换了个味道。黎人不论男女、不论生熟,极其重视衣饰发型,遵循传统。这一点上,历朝历代的汉家统治者从未干涉过,甚至就连暴元都没有。但是满清一如对待汉人那般,勒令黎人剃发易服,由此不堪其辱,这当即就爆发了强烈的反抗。
明时黎乱更多是由于经济问题和土司的欺压,而清时的黎乱则更多的表现在了以剃发易服为代表的民族压迫上面。由此,很多无法接受剃发易服的汉人与黎人联合起来,抗拒清廷。而面对清军的镇压,熟黎们开始纷纷逃入山林,与生黎为伍,这使得那些“性亦狂横,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向”的生黎们更是如虎添翼。
这是文明的倒退,但清廷并不在意这个,只苦了刘伯禄急急忙忙的出兵镇压,唯恐不干涉传统的“大宋复国军”与黎人联手,结果落了个身死军灭的下场。
这样的恶法,直到这定安县重归明军之手,一些故土难离,实在没办法只得剃发易服的熟黎们便立刻重新换上了传统服饰,一如同县的汉人邻居们那般。因为他们很清楚,明廷是不会干涉这些的,只有万恶的满清才会如此。而此刻,陈凯的再一次郑重声明,更是将此彻底敲定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榜文解释的同时,不少黎人摸了摸头顶,似乎已经有些头发茬子长了出来。但想要恢复原本的样子,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这一好消息也在口口相传中迅速的传开了,从州县衙门,到各处坊巷,再到附郭的村镇,直至五指山地区由大量生黎土司掌控的土地上。
各州县,便是辐射原点,明军的身份和态度不断的扩散开来,也势必会影响到岛上黎民的心态。毕竟,剃发易服,汉人不喜欢,黎人也不喜欢。只要能够把这一恶法废除掉,不管是汉人,还是黎人都会对此感恩戴德,也势必会消弭不少黎乱的诱因。
时日还短,暂且还看不出什么效果来,不过无论是陈凯,还是林察、杜辉、李建捷他们,对此都是持乐观态度的。无他,有满清这个麻子脸在,任谁看上去都是皮肤光洁的。
军务方面,陈凯已经安排妥当,林察和杜辉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当不会出问题。至于民政,榜文张贴的同时,陈凯暂且也不打算做出太大的动作来,以前怎么收税、怎么与士绅百姓相处,现在就怎么来,无论海贸、盐课、渔税等处皆是如此,以免影响到安抚百姓的效果。但是有一点,却是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的。
“蔡元应该快到昌化了吧?”
“按照正常的行程,当是已经到了。”
“那就再给他去一封信,让他开始准备。”
其实,无需陈凯的督促,蔡元那边在抵达昌化县城后,也立刻开始了相关的准备工作。
昌化县城位于昌化江的出海口,蔡元率部抵达后,接受了原本由林察带到此地镇守的那两百兵的兵权,加上他带来的八百兵,共计一千。随后,在巩固了对县城的控制后,蔡元便立刻带着那些俘虏出城,溯流而上,直至一处名为金牛岭的所在才停了下来。
“是这里吗?”
“回大帅的话,就是这里。您看,那边有一处矿洞就是当年张知县派人驱逐盗矿贼时封堵的。”
吏员是昌化县的老人儿了,比之那些知县,包括如他口中提到的那位崇祯朝昌化知县张三光,他们这些本地的吏员在此都要更久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地头蛇。
此刻,吏员向蔡元提及的那桩旧事,便是崇祯二年,昌化知县张三光带着本地的吏员、衙役以及驻军驱逐盗矿贼,严禁私采亚玉山铜矿。
铜,是中国古代用以铸造货币的金属。此处铜矿,为人所知已有多年,期间多有盗采。奈何,陈凯出发前就说此处是铁矿,蔡元最开始是深信不疑的,但是等他抵达昌化县后才从那些吏员口中得知了另一个版本。
一边行文向陈凯汇报,一边蔡元还是按部就班的押着俘虏来此——不管是铁,还是铜,蔡元觉着既然是好东西,陈凯十有八九是不会放过的,否则这么大费周章的又何苦来哉?
“去,押着这些苦力去砍伐树木,咱们要在此修建营寨。”
先要挖掘,得先有个地方住。这无论是为了休息,还是为了看管俘虏,都是最有必要的。蔡元在历史上曾两度重建潮州的广济桥,哪怕这两次在如今都没有发生,其人能担此任,显然是有相关的能耐在身的。
只不过,能耐再大,他也不知道此处在后世被命名为石碌,乃是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储量高达三亿吨,品质之优极其罕见,而且还是个露天矿山。
此处最早就是以铜矿出现在世人眼中的,直到后来才发现铜在此处不过是少数派,真正丰富的矿藏是铁。不过那已经是1935年的事情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行开采,结果反倒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便宜了日本人,直到抗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