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万历外史》

零点看书网(00ks.cc)

首页 >> 万历外史 () >> 第四十七章 书生纵论(中)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cc/112743/

第四十七章 书生纵论(中)(2/2)

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方才一路闲聊,就初次接触的印象而言,赵、胡二人都是可交之辈。

到了吕成亮家中,几人先拜见了他家中长辈,随后便去了吕成亮自己的院中。里老家不愧是赤峪里属一属二的富户,宅院颇为宽广。吕成亮的这个院子,就比杨铮家的还要大一些。

四人在正屋里坐了。相公们的书童、伴当提进几个食盒,将里面的菜肴在桌上摆开,几个热菜竟都冒着丝丝热气。杨铮细看那食盒,见盒底有燃着的炭火,中有隔层,制作得很是精巧。此时天气还尚未冷,食盒的作用并不十分突出,若是冬日里外出,随时能吃上口热菜,可就是一件极惬意的事了。

吕成亮让人摆上碗筷,又开了坛酒。因杨铮不饮酒,便给他沏了壶淡茶。

杨铮本以为科考将至,秀才们会交流一下文章心得,见他们摆起了酒菜,便知道是不会谈这些了。大概以这三位的学识,根本就无须担心。

对于他们而言,倒是天下大事更适合于佐酒。没多大工夫,就说到了阁臣中枢。从高拱被逐说到高仪病故,从张居正执掌内阁说到冯保这个开了大明先河的顾命辅政太监,有褒有贬,不一而足。

杨铮这才知道,之前在湖边议论知州、提学之流的官员,于他们而言只是小菜,天下之事就没有他们不敢议的。

大明的读书人一直都很敢说,除了少数几个时期外,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而自阳明先生的心学传播开来之后,这种风气就更加浓郁了。其中尤以王艮开创的泰州一脉为甚,天下之事无不可说,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

吕成亮曾在南直隶一带游学半年多,去过那边的几个书院,明显是受了些影响的。这从他谈及那段经历时的话语中便能看出。赵澍坪虽见事独到,常有不俗见解,但若论言辞之尖锐,却还是及不上他。

见秀才们谈得兴起,杨铮借机请教了一下肃王府给抚恤银的问题,这倒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赵澍坪道:“肃藩一支大体还算本分,未闻有太多劣迹。若我没有记错,现今这位肃王是去年才袭封的,此前至少有六七年只是以宗理身份掌肃王府,并未封王。”

吕成亮问杨铮道:“令兄罹难是何时之事?”

杨铮道:“嘉靖四十三年冬。”

赵澍坪道:“当时肃王府应是只有宗理而无肃王。”

胡忻道:“想是肃王袭封之后想起当日之事,心中有愧,这便遣人来发下抚恤银两。”

赵澍坪道:“那他去岁便应遣人过来,为何要等上一年?照我看,还是和朝廷相关。子明,你将近期邸报取来。”

吕成亮便到东首书房架上取出了几本小册子过来。赵澍坪从中捡了一本,翻阅片刻后,摊开放在桌上,说道:“或与这几份诏书相关。”

赵澍坪所指的第一份诏书,是穆宗皇帝遗诏,其中有“宗室亲王,藩屏是寄,不可辄离本国”等语。第二份是新帝的大赦诏书,对宗室多有优免之条。第三份则是训诫天下藩王宗室,要他们各安本分,不得滋扰地方云云。

从这三份诏书看,似乎朝廷对宗藩的态度时好时坏。其实前两份只是依成例而行,最后这一份才算是真正的态度,但除了措辞严厉一些,倒也并无特异之处。


状态提示: 第四十七章 书生纵论(中)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