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程敏政(1/2)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萧伴伴,会试结束后,你再让徐琼召见张超,现在就让他安心考试吧。如果张超此次会试不中,暂时先让他待在北监,以备咨询。”
萧敬听完之后,连忙点头应允,接着司礼监太监们就把皇帝的意思批红,用印之后下发。等礼部翰林院收到皇帝的诏书之后,就开始讨论给于谦到底定一个什么样的谥号比较好。各家大佬都有自己的马仔,所以很快就开始站队。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京济世报的一篇文章出现在京中,这是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亲笔署名的文章,表面上是关于春秋的一个故事。
赵宣子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十分不满,就让鉏麑去刺杀赵宣子。赵宣子盛服朝见晋灵公,要去进谏,由于太早,没到晋灵公办公时间,就坐着装睡。
刺客鉏麑看到这个场景,就没有刺杀赵宣子。他离开后想,赵宣子这时都不忘恭敬礼数,实在是民之主。如果我害了民之主,我就是不忠;但是如果我不去处理他,又有违晋灵公的命令,这是不信。这两个,人犯了其中任何一个,就该去死,于是鉏麑就撞树死了。
但是京中的明眼人都知道,谢铎这篇文章是在定义什么是忠,是忠于社稷,还是忠于君王。再联系到当前给于谦请谥,这篇文章的含义就说的很明白了。
在谢铎看来,于谦忠于的是大明社稷,而不是某一个君王,这是真正的大忠,这样的大儒亲自定性,顷刻间,礼部和翰林院又吵开了锅,大部分人开始赞同谢铎的说法,也倾向于天子的披红。
也就在此时,大学士徐溥的家门打开了,今天有一位老朋友过来拜访,但是实际过来的是两个人,已故太师,前内阁首辅李贤之子李璋,还有李璋的妹婿程敏政。
张超在南京大张旗鼓的纪念于谦,宣扬他的功绩,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待在休宁老家的程敏政当然也有所耳闻,他就有些坐不住了。
程敏政是很有名的神童,父亲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又是早早的中了进士,然后点为翰林,更是娶了宰相李贤的女儿为妻,可谓事情爱情双丰收,此时不过只有四十来岁。
程敏政在弘治元年就被人诬陷,诬陷的内容有些下三滥,说他跟某近亲女性关系暧昧,这种闺房的传闻让他如何辩解。所以他只能以退为进,也不辩解就主动回乡。
暗地里让同年好友给他辩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的罪名基本被洗清,就等着起复了。
对于于李之间的那些事情程敏政有些耳闻,现在民间对于谦纪念的越多,那么对于奸臣的痛恨就越深,万一不小心牵扯到自家老丈人,让他的身后名有损,那他就不好交代了。
所以无可奈何的程敏政不得不找上妻兄,说清楚利害,然后两人一起去见徐溥。
说真心的,徐溥是不愿意见他们的,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年为了早日走出翰林院,徐溥与李璋交好,也因此获得了李贤的赏识,这才被任命为左庶子,奠定了他进入内阁的根基,现在债主上门了,他也是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寒暄了两句,气氛就有些沉闷。程敏政首先开腔,
“阁老您有所不知,整个南都现在都在讨论于公当年的功绩,学生从小也听先父说过于公的英姿,心中也十分佩服。
于公功劳很大,又确实十分冤枉,为了奖励忠良,确实应该有一个说法。但是当年妻兄曾刊印过岳父的日录,其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涉及到于公。
学生就担心万一有人误会了岳父,到时候牵连太广,反而会扰了朝廷的大局。”
徐溥听完后,默默无语,都到了这个时候了,程敏政还是风采不减,什么大局,恐怕是你待乡太久了吧,还以为内阁是弘治元年刚离京那会吧。
这时候李璋就有些忍不住了,
“时用兄,我这个人读书无成,当年稀里糊涂的刊印了先父日录,确实该死。但现在木已成舟,我虽百死也难以赎过,但临死前也不希望先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这次登门相求,请阁老务必帮我一次。”
说完,李璋就准备大礼相拜,无奈的徐溥只得扶住他,唉,这两人软硬兼施,今天自己不交底是不行了。
“李兄,我们是多少年的老友了,还不知道彼此吗?何必如此行事。
这件事确实有些难办,我们交往颇深,有违良心的话我就不说了。你可能有所不知,刘博野这一次态度也很坚决。”
程敏政和李璋相视一眼,刘棉花掺和什么,跟他有什么关系。徐溥摇摇头,
“我也猜不透呀,所以不得不谨慎以对,没想到让两位误会了。
这次为于公请谥,于家甚至不惜认亲张超,可见势在必得,又是人心所向,挡是挡不住的。
但是不同的谥号意义各有不同,到时候我自然会说话。另外谢铎曾经写信告诉过我,张超对于济世报有过布置,只纪念于公,不会牵扯他人,所以你们也不必担心。”
程敏政听完,长松了一口气,转眼间就有些担忧,他试探的问道,
“济世报有如此威力,竟然可以点评人物,掌握在张超这样的人手中,阁老,您就真的放心?”
徐溥看了一眼程敏政,笑着转移话题说道,“克勤,莫非你静极思动也想办一家报纸?要说起来你倒真是不错的人选。”
程敏政听完,脸色就有些阴沉,当日他罢官,虽然是情非得已,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