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扩大规模的办法(1/2)
“想不到在冰城这种北方的城市,也有如此的美食,看来以后我得多到内地来看看。”李思华放下筷子,拿起餐巾擦了擦嘴。
“怎么,郭氏集团打算进军内地市场了?”王浩安敏锐的发现了话语里面的玄机。
“还没确定,但通过继杰这件事,董事长对内地市场要重新进行评估,或许不久之后,郭氏集团就可能进入。”
等到97之后,再做决定,这是现在许多香江商人的打算。现在他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脱籍,成为不列颠的人。不列颠的联邦非常大,很适合他们做生意。
但是更多的人都不想要离开生活多年的地方,还有许多人在内地有着亲人,不想成为外国人。
李思华这名字,就知道他父亲当初也想故乡,从小他也没少被父亲教育,香江那边还是有很多爱国志士的。
郭氏集团进军内地市场,这点是肯定的。一个如此巨大的新兴市场,谁都不愿放弃。但新兴市场也就代表着市场不够成熟,困难会非常多,变数太大,许多成功的商人,都已经不愿意冒险了。
在创业初期,很多商人都极具冒险精神,为的就是更高的利润,可以更快的发展壮大。可当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很多人都会变得保守,因为他们害怕失去。
一穷二白的创业,失败了也损失不了什么,还可以很快开始二次创业。可当他们功成名就之后,一旦失败,就再难翻身,损失太大了。
老话不是也这么说么:江湖越老,胆子越小。放在商人的身上,同样适用。
“对了,下一步安杰公司要怎么发展?这笔注资,你们打算怎么使用?”李思华问道,也有一种考教的意味。
“扩大生产线,同时增加门店数量,开设更多的直营店,增加销量,占领市场。”郭继杰毫不犹豫的说道。
他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内心也早有了规划。只是在家的时候,他没敢说,那时候老豆还没确定要给他投钱呢。
“看来王先生有不同的意见?”李思华看到王浩安微微摇头。
“扩大生产线,这点其实并不太划算。刨除冰城的工人工资比较高不说,冰城的工厂,最多能覆盖东北三省,再远的话,运输成本会提升很多,不如在当地建厂。”
“可是建厂需要的投资很多,我们这些钱,远远不够。去南边收购工厂,成本也不低,哪怕是寻找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也未必就合适。”
“不过这点还是要进行,收购现成的工厂,能够更快的扩大产能,产能是我们当务之急的问题。”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找人代工,我们出图样,让他们代为生产,贴上我们的商标,这样是最快提升产能的办法,长久来看却不划算。”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是极大的成本支出。找别人代工,别人肯定也要利润,而且质量问题还难以保证,但却是眼下扩大产能最快的方法。
“代工?这个办法不错,可问题是别人接了你第一次订单,以后直接模仿你们的怎么办?我听说在内地,这种事情非常多见,当地也不会管,甚至还会保护那些人。”李思华点出了里面的问题。
“没错,所以说代工只是权宜之计,最迟明年出,我们就要收购几家成熟的工厂,在全国范围布局,眼下是资金周转不开。”
“对对对,眼下还是开更多的门店重要,门店越多,我们销售就越快,这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现在销售还是不太能跟得上,产能扩大之后,万一销售不好,那利润势必要下降。”郭继杰补充道。
“继杰,你想过没有,开一家门店的成本要多少?房租、装修,员工薪水,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年要多少钱?”李思华问道。
“二十万够了吧?我们有这么多流动资金呢,开几十家直营门店有问题吗?”郭继杰反问道。
“几十家,那么几十家够覆盖多少城市呢?东北三省也就差不多了,了不得也就到京城。我们要布局全国,哪怕一个地市开一家,刨去那些偏远山区的,也要两百家才够,你算算这要多少钱?”
“我们要在其他地区开设门店,广告宣传要跟上吧?没有宣传,别人会买我们的服装吗?广告宣传要多少钱,你算过吗?”王浩安反问道。
“那我们可以先覆盖东北三省,稳定住市场,再徐徐向南发展啊。”郭继杰争辩道。
他刚才按照王浩安说的算了一下,开门店就要几千万,如果算上广告宣传,那就得一个亿。这么多门店,只靠这边的工厂,产能肯定跟不上。
还要开分厂或者分公司,这又要几千万,甚至上亿。而公司目前的流动资金,也才几百万,还欠着银行贷款和一些货款呢。
怎么没钱的时候,感觉公司运转非常好,有了钱,反而增加了这么多烦恼呢?
“你忘了刚才李先生说的,我们这服装,很好模仿,南粤那边你呆过,知道那边有不少小服装厂吧?其实南粤还不是最多的,还有几个省份,那种几个人、十几个人合伙的小服装厂更多,他们平时就是靠跟风赚钱的。”
“前几年内地喇叭裤好卖,脚蹬裤好卖,他们就都做这个,后来裙子好卖,他们就都做裙子,款式、颜色甚至都一个样,只是没有商标而已。”
“我们如果不快速布局,市场就会被别人先占据了,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就只要东三省的市场了?东三省才多少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