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引派的历史(1/2)
“不知道。本書同步更新百度搜抓机。”姥姥说道:“要是知道,还用的着全国各地的到处找?”
中山装一脸的无语,他身边那个年轻人有些看不惯了:“哎说这老太太是倚老卖老啊,别以为长的老就不敢打。告诉,这拳头七岁以下七十以上,一拳就能干死信不信?”
姥姥冷笑道:“那就试试?”
那小青年刚想动手,却被他师傅给拦住了:“住手!”
“师傅,这明显是耍咱们啊。”那小青年说道。
中山装训斥了一句:“到后边坐着去,不知道就不要跟着瞎掺合……”
那青年没办法,只好瞪了姥姥一眼,然后不情愿的就退了回去。
“婆婆,小辈不知深浅,顶撞了您,还望婆婆不要生气。”那中山装始终都是挺规矩的。
实际上,心中挺纳闷儿的,这中山装比姥姥年纪小不到哪儿去,为什么要喊姥姥婆婆呢?而且看起来似乎挺害怕姥姥,莫非姥姥是个名人?
还有中山装刚才说的什么,们引派有两条,到底有两条什么呢?联想到姥姥复活的事,不由得在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恐怖的想法,莫非他说的是,引派有两条命?
这个想法让震撼良久。
“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不会说的,们别问了。”姥姥不愿理会他们,正襟危坐的看着前方。中山装虽然失望,却也是无可奈何,看了一眼那漂亮大姐姐,示意大姐姐到后排座位上去。
听到那大姐姐小声的跟她师傅嘀咕:“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槐花婆婆?”
“嗯。”那中山装深沉的哼了一声,而后有点失魂落魄的坐在了最后排。
现在开始觉得,姥姥似乎并不只是一个农村妇女,在她背后,肯定有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传奇故事。
不过知道姥姥对她以前的事都非常的忌讳,以前就算偶尔提起,姥姥也会不高兴,要是直接问她,她肯定是会生气的。
不想惹姥姥生气,也不想知道姥姥的过往,担心有些事会超出的想象,让无法接受。
觉得,像现在这样稀里糊涂的陪在姥姥身边,就知足了。
们很快来到了目的地,姥姥在一棵大槐树旁边下车了,不过坐在后边的那三个人却没有下车。
仰头看着这棵大槐树,小声的问道:“姥姥,这棵大槐树都快赶得上咱家院子里的那一棵了。”
姥姥伸手拍打了一下粗壮的树干,笑着说道:“是啊,快赶上咱家那一棵了,咱们今天晚上就在这儿歇着吧。”
有点害怕,在这个没有人烟的地方露宿,万一遇到什么野兽怎么办?不安全啊。而这会儿无意中发现,在大槐树前方估计几百米的地方,有亮光,零零散散的,应该是村庄的痕迹。
“不如们去村庄里借宿一晚吧!”于是忙对姥姥说了一句。
姥姥看了一眼前方的灯光,对说道:“仔细看看,那灯光是什么颜色的?”
“黄色的,有点发蓝。”看了一眼,然后对姥姥说道。
“见过蓝色灯光?”姥姥问道。
“没见过。”说道:“看大城市里有蓝色霓虹灯啊,不知道这些是不是蓝色霓虹灯。”
姥姥摇了摇头:“其实那些是鬼火,专门引诱人过去的。”
既然马上就要成为引派的一员了,姥姥对于这些事,倒是并没有避讳。
“若是走过去了,的确会看到一座小村庄,但实际上那是坟头变的,要是留宿了,那他们就会把当成替死鬼,就得一辈子留在那里,寻找下一个替死鬼。”姥姥对说道。
在这阴寒的夜里,姥姥的一番话把给吓的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姥姥并没有因为的恐惧而闭口不语,反倒是继续跟讲了关于她的一些事。
“一定很好奇以前的事情吧?既然要接的班了,那就跟详细说说吧。”
而听姥姥这么一说,则是被完全震撼住了,真没想到,原来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角色,竟还有这么多的道道。
接生婆俗称稳婆,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最初应形成于东汉时期,唐宋时期,稳婆做为一种职业已经非常盛行。本地境内,乡民以贡川为中心,建庙祭祖、人丁繁衍,基本沿习中原文化,孕妇坐草临盆、婴孩落脐炙囱,稳婆踪影,已随处可见。
明清时期,永安稳婆这一行已相当普遍,她们一般在自家门口悬有招牌,上书“祖传某奶收生在此”的字样。
闽地稳婆都非常崇信观音,视临水夫人陈靖姑为行业保护神。在长期社会的发展中,稳婆这一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话,如她们称孕妇为‘锁母’;胞浆(羊水)外溢为‘报喜’;腹疼即将分娩为‘挂喜’;分娩为‘才喜’等。
她们还把婴孩称为‘头子’,男婴为‘多头’,女婴为‘添头’,胎盘为‘儿衣’,脐带为‘长命’,剪刀为‘交脐’,草纸为‘垫子’等。
若是产妇或婴儿不幸夭折称为‘归原’,接生工钱为‘拆红’,赏银为‘看好钱’,有钱人家为‘高枕头’,穷人家为‘草枕头’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稳婆,也早就不再局限于女人了,因临水夫人陈靖姑收入男弟子,打破了稳婆必须是女子的禁忌,所以这一行业慢慢的就有了男人的加入。
刚出生婴儿身上阴气极旺,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些不能理解的超自然现象。而作为稳婆,因为经常性的跟这种情况打交道,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接生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