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培根固本(1/2)
贾诩劝李轨道:“辽东,偏远小邑,自保有余,进取不足,今公孙伯圭已据冀州半壁,幽州是势在必得,若因此而使两家失和,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我擅做主张,替将军做了抉择,将军勿要见怪。”
李轨道:“先生这个抉择做的好,长痛不如短痛,换成李轨仍然迟疑不决,岂不要误了大事?索性丢开辽东,来并州大干一场。”
同来的苏霜道:“辽东只是暂时放手,先生临走时做了安排,只待他日时机成熟,将军遣一支偏师便可收复辽东、玄菟、乐浪三郡。”
细问之下,李轨才知道,贾诩离开辽东的时候对地方做了妥善的安排,他扶植公孙度在辽东为主,以此吸引公孙瓒的注意力,以掩护隐蔽在辽东的李轨势力。另一方面因为公孙瓒的压力,又逼迫着公孙度只能采取依靠李轨的路线。
而“放弃”辽东之后,李轨和公孙瓒之间可以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盟友关系,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果然,在得到李轨放弃辽东的承诺后,公孙瓒立即承诺断绝跟并州北部几个郡的贸易往来,逼迫他们彻底倒向李轨,同时承诺对李轨在幽州和辽东的权益给予特殊保护,绝不让兄弟受一丁点损失。
两家盟友关系愈加巩固,这种情况下,公孙瓒就对幽州牧刘虞下手了。
初平三年初,公孙瓒以刘虞私通董卓,斩其于幽州市中心菜市口,自封为幽州牧。
有了公孙瓒这个盟友做靠山,李轨在太原的日子明显好过起来。
未出正月,太原郡还在冰雪覆盖的时候,李轨的车马悄然离城,向南巡视。
太原之南有大湖,环绕大湖有八个县:大陵、平陶、京陵、兹氏、界休、邬县、中都和祁县。
无一例外的都是土地肥沃,人烟稠密之地。
这大湖几千年后已经干涸,但此刻却碧波荡漾,一望无际,让人生出许多遐想。
李轨对同车的贾诩和凌嵘说:“这里就是太原之肾,并州的腹心,只要这里不闹饥荒,我们就不愁吃穿用度,现在八个县,管理太过分散,我决定在此设一个机构,把八个县统一管起来,实行特殊政策,你们二位意下如何?”
凌嵘道:“将军所言极是,索性将其划出来单独设立一郡。”
贾诩道:“不妥,不妥,果然另设一郡,一则增加冗官冗吏,二来也不利于统一管理,还容易引起外界猜疑,我看就分一个郡丞来此专领此地事务,对外呢就说湖中有盗匪,不易剿灭,故而设分台以镇压之。”
李轨道:“先生此言甚妙。”
凌嵘道:“既如此,索性设一将军主持地方剿匪,设将军府在湖畔,令各县县令为招讨使,统一归属该将军调度。名为军旅剿匪,实际兼管民政,以民政为主,既便捷,又能掩人耳目。”
贾诩赞道:“此计大妙。”
李轨于是采纳二人的主张,设讨贼校尉府于平陶县,派校尉驻守讨贼,沿湖各县县令兼任招讨使,统一听从驻军校尉调度。
讨贼校尉由太史慈兼任,但太史慈另有重任,并不在平陶县办公,而是由长史实际管领政务,校尉府的长史才是这里的真正话事人。
第一任讨贼校尉府长史叫钟峪。
是贾诩推荐给李轨的,是个干吏。
除了环湖八县,李轨还在晋阳以北的榆次、以东的榆次进行大规模的军垦,以解决庞大驻军粮食问题。
这人做了官尤其是做了大官之后,还是有很多好处的,譬如过去李轨在广阳郡常平镇时制造点军火还要偷偷摸摸,现如今就不必了,做了州牧之后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制造了。
看过很多穿越小说的李轨,也曾意淫过在这个时代弄点热兵器出来,枪啊,炮啊,手榴弹啊,甚至是双翼飞机,铁甲战舰什么的,但他很快就发现意淫不能强国。
三国时代,中古时期,连个枪管都制造不出来,你拿什么造枪,靠两片嘴皮子?
做人要脚踏实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制造出优良的刀枪弓弩,一样能克敌制胜。
不过也不是说穿越者就一无是处,在科学技术无法短时间内获得突破的情况下,改变一下生产的组织形式一样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譬如过去制造军械都是小作坊模式,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敲敲打打,又造刀,又造枪,既锻刀身也制作手柄,质量虽有保证,但效率很差,
大争之世,强者为王,这个强除了体现在人多势众上,还要体现在效率上。
一个工匠一天制造十把刀,和十个工匠每人每天制造一把刀,在结果上是一样的,但成本却大大缩减了。
怎样提高作坊的效率,这牵扯到生产组织上的事,认真地说李轨也是个二把刀。
但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在那摆着,还是很容易做出成绩的。
在李轨的精心规划下,军工厂的组织结构很新颖,很实用,效率很高。
这是属于李轨的专利,他不想与外人分享,所以故意设置了密码锁。
密码只有他一个人掌握。
别的人,纵然在里面干一辈子也未必能窥透其中的诀窍。
因为这种理念上的差距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千八百多年!
粮食问题解决了,军械问题也解决了。
然后李轨就对现有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编。
新的军队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正规军和乡军。
一切吃粮当兵,把打仗作为职业,指着从军出人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