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文武失和 上(1/2)
以徐辉祖为首的一干托孤重臣只得作壁上观,他们心中祈祷着李景隆与黄子澄他们快点吵完。这么重要的会议召开不易,起码也要商量出一项有用的好对策出来。
可是,黄子澄仍不觉失言,还想继续。
这时平安实在忍不住,出班奏道,“陛下,末将觉得几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大家都是一心为了削藩而努力,只是政见不同而已。平安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或许可以一试?”
平安那强壮的身材与那响亮的嗓门夺人眼球,顿时将殿内的两方争吵给直接压了下去。
朱允炆欣喜地道:“平将军请速速道来。”
高大的平安“轰隆,轰隆”地走上前两步,道:“末将认为,最能为祸的根源,在于兵权!只要朝廷能将藩王们的护卫军削去,他们还能翻起什么风浪来?削除兵权的时候,朝廷还可以暗中收集藩王们的不法证据,将那些不法亲王的王爵都削了,一削到底!此便是平安的折中之法。”
平安身为武将,这番言语却直指问题的核心。
兵权才是能威胁朝廷的本钱,他的法子既符合了朱允炆的从速要求,一劳永逸,而且在道义上也能服众。
所有人都觉得平安这个办法不错,可以先行实施,但黄子澄与齐泰这两个同一战壕的战友,却又在削藩下手的目标和先后的问题又争吵了起来。
齐泰认为诸王当中,以燕王朱棣年纪最长、辈分最高、实力最强、威望最重,且久居北平,统御过绝大部分北境兵马,很多北境重镇当中都有他的旧部,一旦他不顾一切暴起反抗,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对藩王们下手,就该先从燕王下手,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威胁最大的燕王拿下,只要燕王的兵权被削,其他诸王便难成气候。
而骨灰级辩论达人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从弱者下手,先剪除其他实力稍弱的各内地藩王,待诸王被削掉,除掉燕王的羽翼,然后才对燕王这个最大的威胁动手,那时的燕王孤掌难鸣,朝廷最后将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其拿下。
这二人是各持己见,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争执不下,又搞起了一副秀才造反的模样,谁也说服不了谁。
吏部尚书茹瑺与工部尚书沈溍当然不肯让黄子澄的意见得到皇帝的支持,因为从弱小一些的藩王削起,无论如何都会先削到湘王府这个内陆藩镇头上,他们俩可是个收了钱就办事的人,当即站到了齐泰一方,支持先削实力最强的藩王。
殿内的诸位重臣也为着各自目的,分别支持其中一派,可是结果却还是不相上下。
偏偏朱允炆又是个优柔寡断拿不定注意的人,这两方的意见他听着都有道理,故此,他的心中左右摇摆不定。
望着一众大臣都看着自己这个皇帝来拍板,朱允炆为了不露怯,只好凭着自己的感觉拍了板——他更加相信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黄子澄。
一件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便凭借着师生关系让朱允炆给定了下来。
朱久炎若是在这殿内,或许便会感慨的说上一句:历史的惯性是如此的强大,他这些年即便做了这么多的努力,拉拢上了茹瑺与沈溍这两个尚书,但却还是没有改变既定的历史轨迹。
皇帝拍了板,殿内终于不再争论,达成了难得的统一意见,众大臣开始商量起了执行细节,这也算是一种政治上的妥协。
“平将军的办法与众卿的完善,甚得朕心,就依众卿所议,先这么执行下去吧。”
朱允炆盖棺定论,众位重臣连忙恭维赞美一番,这才依礼退下。
……
梅殷脸色铁青地出了午门,无视一队队巡逻宫禁的下属向他行礼,气冲冲地往宫外走去。
他觉得自己应该与李景隆、徐辉祖在朝堂上三分天下了,没想到,这些个文官居然结成了另外一党!
还有,黄子澄这个腐儒居然敢对本公无礼!?一定要把他给弄下去!不然这些勋贵大臣们会如何看待本公?尤其是他们这些书生,只懂夸夸其谈,定会害了允炆,害了先帝托付与己的江山!
心存忠义又怎样?这样的腐儒才是最大的祸害!他们会为了自己口中的仁义道德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尤其是允炆对那黄子澄,竟然是一副言听计从的样子,对朝廷、对江山社稷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我梅殷现在是位极人臣、权倾天下了,怎么能也不能让这帮腐儒坏了大好的局势!
一定不能让他们这些文官掌控权力,尤其是兵权,即便兵权去了徐辉祖、李景隆那两方去也行!削藩这事必须要抓在我们这些勋贵的手中!
过了金水桥,出了承天门,梅殷本想回府与诸位幕僚商议一下对策,不想在街面上却听到了一则流言:
新皇登基,帝师黄子澄专权,曾于某诗会中酒后失言,称自己欲效成汤伊尹,周时姬旦,汉之霍光,“辅佐”建文天子,兴盛大明。
这一版本最先从闰峰茶楼外的十字街口外流传而出,具体什么时候流传起来的已不可知,但其中的内容却是引起了梅殷的高度警惕。
伊尹、周公、霍光虽然都留下了好名声,但事实上均为帝王所忌惮,表面上是匡扶了社稷,但又何尝不是欺压了天子?独霸了朝堂?把持了朝政?
想到刚才黄子澄连他这荣国公、托孤重臣、驸马都尉都敢当殿顶撞,若以后……梅殷细思极恐,忙忙地回去和幕僚们商量对策去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