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1/3)
等等等等,继续前文,既然已经简单的给大家科普了一下唐宋时期古人娶亲的风俗,那么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时期的娶亲习俗,想必大家还是很有兴趣,所以作者菌觉得也有必要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一下的。
的确,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离我们当代的生活也就大约100多年,很多文化和习俗至今依旧还有所保留,对于那段时间的事情,有时我们感觉还是比较亲近的,毕竟之前那几个王朝都离我们太远了,许多习俗早已消失,很难产生亲切感。
同样,清朝的婚礼习俗流程中也讲究三书六礼。
首先是聘书,想必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了,所谓的聘书就是订亲之书,标志着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此外还有礼书,也就是过礼之书,通俗一点来说就是礼物清单,上面详尽的列明了礼物的种类及数量,是纳征(过大礼)时用。
最后就是迎亲书,是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这是三书,六礼的话,首先是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
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
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至于新娘礼服的话,首先便是颜色上面有很重要的讲究。
因为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大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表达了民间对权贵的仰慕,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并用大红花轿抬进婆家门,讲究的就是个“红”字。
此外还有头饰: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
以及红头盖: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婚礼后由新郎亲手揭开。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
到男家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同时,当女子要出嫁时,通常还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手拿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有的地方则是撒草。
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
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撒谷豆。
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
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早在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
还有的地方是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当快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还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
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
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
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
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
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