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讨袁(1/2)
众人闻言一惊,大家皆知,袁绍此人,向来是喜怒不形于色,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城府。
别看袁绍现在面色不变,语气平静,其实心中只怕已经是愤怒到了极点。
本来刘备说的好好的,要来给袁绍和公孙瓒解斗,结果韩馥一死,直接变脸,也发了檄文,声讨袁绍。
在檄文中,刘备将袁绍好一顿明嘲暗讽。
这个其实和刘备没关系,主要是祢衡这货,他那张破嘴实在是太过于刻薄了。
与公孙瓒的檄文,揭露袁绍十大罪状不同。刘备的檄文,是用一种为袁绍辩解的语气,将袁绍嘲讽了一遍。
“盖闻,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是故智者见微知著,而愚者察之不明。”
一开篇,先点出了智者和愚者的区别。
“行车骑将军袁绍,袁氏之庶子,智不过中人,谋不过庸者。本非命世之才,藉父祖四世之名,用诡诈养望之术,遂得大名,播于天下。”
袁绍本来不过是袁家的庶子,借着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声,用守孝养望的手段,得到大名。
“故大将军何进,谋诛宦竖,以绍名高,乃与之谋,举为司隶校尉。而绍谋事不密于先,令何氏惨死,汉家遭难,识人不明于后,使董卓横行,侵官暴国。至使太后遭鸩,弘农遭戮,幼主越迁于西,洛阳焚毁于东。此虽非绍之本意,亦其智短之故尔。”
袁绍怂恿何进招来了董卓,搞得天下大乱,这不是袁绍故意的,只是袁绍没有识人之明而已,简单来说,就是袁绍是个笨蛋。
“绍以大臣有经权之故,默选戎马,起兵讨董,而令太傅、太仆,满门被戮,并遭劫难。非绍不顾人伦之大,实乃其思虑不至故也。”
袁绍起兵,害死了自己叔叔和哥哥全家,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袁绍没有想到而已,还是因为袁绍是个蠢货。
“绍既兴兵,历数年而无寸进,反丧师于河内,败绩于孟津,此非绍所之欲,实其无军旅才也。”
袁绍打了两年,不但没有寸进,反而被打的大败,这也不是袁绍不想打董卓,而是因为他不会打仗,总之,袁绍还是个笨蛋。
“而绍既不能谛之于谋虑,因而考之于星象,故财货赂遗于崔巨业者。假令绍果能深思远虑,计无不中,焉至于此乎。”
袁绍为什么要重用崔巨业这个神棍,还是因为他是个笨蛋啊,所以才会听算命先生的话。
他要是聪明,会听算命先生的话吗?!
“故冀州牧韩文节,颍川名士,为天下所重,有大臣之节。以绍忠亮而名高,欲资之以讨董,以冀相让。而绍外表宽厚,内怀猜忌,先围文节于楼上,后杀韩公于厕中。”
“窃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况冀州千里之地,百万之国乎。衡有生以来,未闻忘恩负义,有过于袁本初者。”
“自董卓造逆,中原膏腴之地,遍野哀鸿,大河两岸之间,烽烟处处。青州刘使君,其人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贤思齐,疾恶如仇。会值天下搔然之际,而忠义奋发,重阵军旅于齐地。百万黄巾,俯伏教化。乌桓巨寇,闻风丧胆。两伐董卓于万马齐喑之际,使我圣朝威严,传于天涯海角。虽古之忠臣名将,于青州何加焉。至令天下英雄豪杰,为之倾倒,乃相谓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刘青州’。非其至德,焉至于此。”
“今刘青州起兵前来,声讨本初,上为国家讨贼臣,中为袁氏除逆子,下为文节报冤仇。”
“其得绍者,封万户侯,赏钱千万,除绍之外,将校、官吏、部曲,降者莫问。急急如律令!”
檄文全篇都在用一种为了袁绍辩解的口吻,却指出袁绍其实是个笨蛋、蠢货。
其实,袁绍干的那点破事,谁不知道,之所以追随袁绍,无非是觉得袁氏四世三公,海内人望。
而袁绍诛杀宦官,有恩于天下。
宦官和士人,反复恶斗了数十载,凭借着皇权的加持,宦官一直站着上风。士人究竟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甚至有多少人被破家灭门,根本数都数不清楚!
前面或者还有为国为民的大义所在,到了后来,宦官和士人之间,根本就是生死仇敌!
在大将军何进死后,袁绍奋起一击,诛杀了宦官,天下间得有多少人领他的情。
这样,才有了袁绍的讨董盟主之位。
而祢衡的檄文一出,立刻就把袁绍身上的种种光环撕开,让人看出他原来是个蠢货。虽然袁绍其实不蠢,反而堪称枭雄人物,但是谁还不犯点错误,被祢衡这么一指出来,就显得袁绍很蠢。
大家伙跟着袁绍,无非是觉得跟着袁绍比较有前途,现在你们看看,跟随这么一个蠢货,真的有前途么。
这实在是太破坏袁绍的威望了,威望这东西,看似无形,但到一定程度,却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王莽养望数十年,一朝代汉而立,几乎无人反对,就连老刘家的人,都认命了,这就是威望的用处。
随着檄文一起来的,还有刘备的五万大军,其中骑兵五千,步卒四万五千,一出兵,就拿下了清河,现在还叫做甘陵国的。
而甘陵国国中,多是姚贡的旧部,见到刘备如此兵威,再加上有给姚贡报仇的大义名分在,根本就没敢抵挡,直接绑了袁绍派的太守,投降了事。
还有原来韩馥的都督从事赵浮、程奂两人,也率水军数千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