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红霞万里—(三十五)黥布造反(五)(1/2)
黥布这次造反,引来不少人的关注,有疑惑的,有担心的,有高兴的,有发愁的,无论怀揣的是哪种心情,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极为重视。夏侯婴就是其中之一。
夏侯婴这个人打仗生猛,极为忠诚,话语不多,但心机不重,总的来说他办出来的事情,绝不会让人讨厌。当然,也并不代表他和老大不唱对台戏,曾经刘邦彭城大败慌忙逃命时,三番两次踹儿女下车,夏侯婴就抗了一次命。但这种抗命,并不会影响其在老大心中的位置,反而加重了自己的分量。
刘邦对夏侯婴是无比信任的,因此这位夏侯兄每次说出来的话,刘邦都会给他几分面子。当初是他救了将被砍头的韩信,给了姓韩的继续活命的机会;后来是救了季布的性命,让那个姓季的人继续他的传奇生涯。由此可见,夏侯婴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很有挖掘人才的能力。
一句话,夏侯婴是一个有眼光、有思想、很踏实、很忠诚的跟随者,是刘邦的嫡系。
这一次,夏侯婴又为刘邦挖掘了个人才。
刘邦的跟前真的是能人辈出,为把这段故事讲清楚,我尽量少牵扯进来些人,免得混淆读者的视线。但有些人,还是需要穿插一下的。虽然这些人就露那么一两次脸,但不拉出来遛遛,就很难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夏侯婴这次发现的人姓薛,名字不详,史书里称之为“薛公”,曾当过楚国令尹。
提到“薛公”这两个字,我就头大。实际上在楚汉争锋之时,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被称为薛公的人,史料记载那个人早被灌婴砍死在马下,我在前边也是提到过的。
然而,这个地方又冒出了这么一个人。要说姓薛的人有很多,也不一定就是一个人,可史料偏偏不加以注明,也不写清楚人家的名字,一个代号就直接了事。这种前颠颠后倒倒的叙事方式,让人抓狂。
事实上,我也没弄明白这两个“薛公”是不是一个人,因为在查阅了有限的史料后,我崩溃了。因此,只好权且认为这个称号所指的并不是一个人吧。
这位薛公同志目前是夏侯婴的门客。虽然相处的机会很多,但直到这次对话后,才真正被夏侯婴发掘出来的。
黥布这次突然造反,让刘邦有些措手不及,一时半会没拿出具体方略来,这让一些人很是cao心,这些人中包括夏侯婴。
夏侯婴回去后,和自己有限的几个门客探讨黥布造反的事情。他对黥布的行为有些疑惑。
薛公站了出来,“黥布故当反!”
他这句话算是语惊四座。
薛公接着说话了,“朝廷前年杀韩信,去年斩彭越,此三人同功一体之人,自疑祸患及身,故反耳。”
夏侯婴随即问道:“可有对策?”
薛公呵呵一笑,接着说道:“大人为我引荐主上,我有良策对应,黥布此乱不足虑也。”
薛公的机会来了,因为夏侯婴真的为他提供了一次展现才华的机会。夏侯婴真是太有眼光了,推荐韩信是他的得意之笔,推荐这个薛公算是他的收官之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引荐的几个人都没给自己丢脸。
站在刘邦的面前,薛公开始了他的表演。
刘邦虽然看不起儒生,但事到临头,还是想听听这位大言不惭的老头有何高见。
“先生有何良策?”
薛公深深一躬,款款说道:“黥布反可用三策。用上策,那崤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了;若用中策,胜败结局未可知也;若用下策,陛下可高枕无忧也。”
薛公的这个开场白很漂亮,给领导汇报工作,就需要这么一二三地进行罗列,一旦罗列清楚,剖析有理,立刻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也能为自己争取些彩头。
刘邦就被他的一二三理论吸引了,好奇地问道:“何为上策?”
“黥布若东攻吴,西占楚,兼并齐鲁,传令燕赵,则崤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了。”
“何为中策?”
“东攻吴,西占楚,兼并韩魏,占据敖山谷仓,封锁成皋,那胜败未可知也。”
“何为下策?”
“东攻吴,西取下蔡,辎重转移越地,而黥布本人还归长沙,那陛下可高枕无忧了。”
薛公说的都是些地名,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地图,把地图看明白了,就知道薛公所说的内容其实是很好理解的。
简单说来,齐鲁之地西据险地,东临海边,要造反,这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而韩魏之地却处于全国腹地,扼守关中咽喉,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处,据守此地,也不失是一个选择,当初项羽就是这么做的。至于下蔡、越地什么的,偏据南方荒芜之地,缺兵少粮,一旦开战,无疑是身临死地。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能看明白,难道打了一辈子仗的黥布会看走眼?薛公排列的一二三,似乎并能算是高明的建议。然而,他随后说的话,就高明了。因为他不仅仅能看清楚造反的路数,更能剖析明白黥布的为人,这真的很不容易。
听完薛公的话,刘邦好奇地问道:“黥布将选何策?”
刘邦问的这句话实际很无厘头,你说黥布如何选择,人家薛公如何知道。黥布自己又不傻,况且他也不听姓薛的,这不明显是在为难人?但往往此时,也是考验本事的机会。如果判断准确,那将一举成名;但如果判断错误,那也还是比较危险的。
然而,薛公并没觉得为难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