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三国春秋伊始》

零点看书网(00ks.cc)

首页 >> 三国春秋伊始 () >> 第二章 场景、剧情及历史出处(下)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cc/189680/

第二章 场景、剧情及历史出处(下)(1/1)

第五节长社之战与曹操增援皇甫嵩

长社之战是汉军与起义军之间第一场正面对决,也是一场决定都城洛阳安危的关键战役。汉军从前期的失利到后期的转败为胜,史书只有寥寥数语。无论是战争过程,还有战斗场面都需要脑补。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人皆恐。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来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闲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陈,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曹操增援长社,非常耐人寻味。以曹操当时的资历,带领一支汉军参加如此重要的战役,已经不能用离谱来形容了。其原因有二:其一,曹操并非出自军功世家,不存在子承父业的问题;其二,在带兵出征前,曹操只担任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个职位都谈不上军职,更不是什么重要官员。

当时名将朱儁首战告负退守长社,对朝廷的震动可想而知。派曹操这样一个人前去增援长社,颇有送死的意味。那么在背后捣鬼并且能影响到汉灵帝刘宏的人,只有张让、蹇硕之流,其中与曹操有深仇大恨的人只有蹇硕。倘若蹇硕想借刀杀人,送曹操上战场再合适不过了。

第六节孙坚在战争中的表现

孙坚与曹操是汉朝平定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两位卓越的青年将领。两人有很多的共性:为汉朝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相同的政治抱负;出色的军事能力;更有趣的是两个人还是同一年出生的。早期的孙坚与曹操主要的区别就体现在临敌作战的态度。曹操是谋定而后动,孙坚则是先投入作战,再随机应变。这也使得两个人结局完全不同,曹操屡次能化险为夷,孙坚遇到危险则险象环生。

本节在描写孙坚的过程中,就把历史记载中,关于孙坚“勇”和“莽”的特征作为重点来刻画。一个是通过蹇硕之口来描述少年时期的孙坚,为他能进入朝堂埋下伏笔。另一个就是孙坚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表现。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坚)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pao)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主神快穿:黑化男神宠宠宠

董卓性格张扬豪放,凶狠毒辣。他在十常侍之乱结束后掌控朝局,一个是靠自己的军队,另一个是靠笼络人心,还有一个是心狠手辣的做派。董卓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节描写董卓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董卓的形象。通过董卓的自我介绍展现他在西凉的经历,然后借助卢植副将李雄(虚构人物)之死来展现董卓怠

《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第九节军事毁誉参半的曹操

三国最难写的人物之一就是曹操。写曹操的难点在于曹操一生的事迹都很清楚。但是曹操一生的经历过于曲折,性格也随着经历发生变化。青年时期的曹操是一个可以为汉朝牺牲性命的热血青年;中年时期的曹操是经历了人情冷暖后,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挽救汉朝的现实主义者;晚年时期的曹操则是一个迷失了责任与理想的成功者。他善待汉献帝,是处于对做一个汉臣的坚持。他多次诛杀拥戴汉献帝的大臣,则是出于对自己事业的维护。

曹操是很矛盾的,没有了事业就没有汉朝。为了事业需要杀死许多忠于汉朝的人。放弃了事业,等于葬送他所拥有的一切。曹操晚年,以陈群为代表的人劝进曹操顺势而为,曹操在拒绝了陈群等人的建议后,说出的那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则是对这种纠结最直接的表达了。

曹操最难写的地方在于他的军事能力,曹操一生的成就不可谓不高,但军事上的败笔使他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曹操军事能力上限高,下限低,曹操的强,官渡之战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曹操的弱,在平定冀州过程中,败给袁谭,这实在说不过去。

曹操强的时候可以媲美历代任意一位名将,弱的时候甚至跟打合肥,对战张辽的孙权一个水平。所以本节着重刻画曹操这一特点,坚决果敢,有勇有谋,成功之后因为“飘”而出现各种意外。


状态提示: 第二章 场景、剧情及历史出处(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