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小公爷抵京(2/2)
为武将大多数是贵族,俸禄也比文官高很多(徐达年薪高达一万石,比一品文官高近十倍),这些开国勋贵和靖难时的勋贵子弟代表的就是武将勋贵集团。朱元璋、朱棣扶持并依靠他们制衡文官集团(朱元璋可能是汲取宋朝武将地位低下的教训,特意建立了一批勋贵武将),但是“土木堡”之变把那些勋贵子弟都葬送了,特别是那些在朝堂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关键是这一死就给蒙古人一窝端了,剩下的传人要不是那些年龄还小的就是一些没权力没才识的,才造成朝堂上逐渐给文官打压得永不翻身。要知道那些勋贵子弟都是朱元璋和朱棣时的有军事常识和有才华的老人后代,而且那些人因为立功多,地位也高,在朝堂上说话也硬气。
当然,文官独大也有明朝的政策问题,但不可否认,勋贵子弟的集体死亡给文官做大留了个大空子,造成朝堂没有有地位和才学的武将领导武将集团抗衡文官,有才识的没地位,有地位的没才识,而且文官也不是什么武将都可以抗衡的,那些开国和靖难时的勋贵地位够高,所以才可以和文官抗衡,别的武将就算有才学也轮不到他说话,因为他们没这身份。
就是因为土木堡,明军的军事人才几乎彻底覆灭。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歼——后来的京军三大营,完全是在“没有老兵”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当过兵的人就会知道,要保持一支军队的传统与战斗力,“老兵们”是多么重要:他们才是承上启下,延续传统的关键)。
武举不振也是文官作祟所致。因为一旦武举兴盛,武将集团必将人才辈出。能学习军事知识,练习战场技术的,训练军队的人才,一般都是军事世家子弟。这是因为这个军事学习的成本高昂(宋朝有武将不识字的先例),不是普通士子家庭能承担的起的。书香门第世家由于起家和家风以及传承,绝不会放弃自己长项去和军事世家子弟去竞争。既然,我不能和你在校军场同台竞技,那就在制度上让你没前途,让你投入和收获成反比。此后,文官集团创立了兵部尚书领兵制度与巡抚领兵制度,从制度上掌握兵权,压制武将,最终,文官集团通过在制度上做手脚彻底战胜了武将集团。
是以,保国公说“眼下大明文风过盛,武举不兴”,指的便是这么一回事。
这真是一个极其糟糕的状态——任何一个强盛的王朝,哪会出现“文强武弱”的格局?
是以,英明神武的弘治,便要“改变这文强武弱的格局”!
保国公虽是三言两语,但其中蕴含的信息量,却是庞大无比,他微微瞅了一眼朱麟,终于跳回了原话题:“是以,圣上这接下来的作为,是为了大明武人,也是为了大明勋贵,你去支持王睿,不但是为了大明复兴,为了圣上宏图,也是为了大明勋贵,为了保国公府……”
保国公府是眼下弘治朝勋贵们的代表,也是武人在朝中的代表。
保国公绕了老大一圈,便是将保国公府的“利益”与骠骑将军绑在了一起——他真是不愿见着他的宝贝崽崽同骠骑将军闹别扭!
“父亲的意思,儿明白”,朱麟面色严峻的点了点头,“不管怎样,儿答应父亲,绝不会给圣上添堵便是……”
保国公先是松了口气,可他稍一琢磨又觉着不对——“绝不会给圣上添堵”?
暗里的意思无非便是:我会鼎力支持圣上的种种新政,但我可没说不给王睿添堵——这二者之间,貌似一点儿也不矛盾:难不成给王睿添堵,便会阻了圣上的新政了?
保国公摇首长叹:罢了,年青人之间,由他们折腾去罢!
“圣上若是欲行新政,革除卫所军制,提升武人地位,势必会惹来满朝文臣反对,届时,王睿那厮定也会政敌满朝”,朱麟接下来道出的这番话,直将保国公听得心底一跳,“满朝文臣联合,如同铁板一块,这样的铁板,往往只能从内部瓦解……”
保国公若有所悟,大愣良久,才露出欣慰一笑——吾家麒麟儿,终成人杰!r1148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