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上门提亲(1/2)
习武之人终究是学武之人,再加上有虎符吊坠的帮助,没过多久易小川就恢复如初。易小川从华跃龙口中得知为他治病之人是谁,然而在知道治好他的病便走了也就没在多问。
其实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很正常,如果你得了癌症被医生治好了,你会抽时间去感谢他,但是也没谁说专门放下事情去找他,更何况他还从华跃龙口中得知为了治好他,华跃龙送出去了一个人情,这在习惯于21世纪利益交换的易小川看来只不过是另一种看病付费的方式罢了,本来原剧情中的易小川就给人一种没心没肺的感觉,他也因为两次感情挫折还有蒙恬的教导才变得渐渐成熟一点,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某些大事前一直优柔寡断,别人都是勇于向命运抗争,而他却总是在向命运低头,他本来可以改变历史和玉漱一起双宿双飞,但是他非要遵循历史眼睁睁看着刘邦打败项羽,最后也只能在船上看着项羽乌江自刎。就连最后吕雉将他和玉漱两人分开,他也只是怨恨一段时间,最后不得不低头,不仅放过了吕雉,更是帮助刘邦坑项羽,可以说项羽会乌江自刎,易小川要担起一部分责任。
或许他曾经挣扎过,但是在华跃龙看来他挣扎的时间不对,明明可以在关键点改变,却非要错过时机,就好像一个人想要逼停一辆车,不在车还没启动或者刚开动时阻止,非要在汽车高速行驶时想要阻止。
四个人上路还是很容易的,华跃龙直接在附近集市上买了几匹马和一辆马车,准备了一下,几人便开始上路了。对于护妹狂魔高要来说,这段时间里他也看到了吕素是怎么照顾易小川的,几乎是睡觉都要守在易小川旁边,对于吕素尽管她是抢自己妹妹男人的人,他对吕素也恨不起来。虽然他理解易小川所做出的决定,但是并不代表他能够原谅易小川这种抛弃他妹妹去娶其他女人的行为,因此高要这路上一直都没有和易小川说过话,但是他做饭时却并没有忘记他。
回沛县的行程还是很顺利的,除了中途遇到一次土匪,但是也被华跃龙轻而易举的解决了,然后就到了收获的时候了,易小川看着华跃龙熟练的收刮战利品有些无语了,其实他也知道,如果不是华跃龙时不时出去扫荡劫匪,他们早就没钱了,现在哪里还能舒服的坐在马车上,而且他也知道这些劫匪手上都沾满鲜血,况且华跃龙只杀首恶,其余的人绝大部分都是直接废了他们放他们走了。
也不是华跃龙手软,而是因为他还不习惯杀人,毕竟两世都是受现代化教育长大的,他又不是变态,因此也只是将领头的杀掉。而且杀土匪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的天下太平,只有秦始皇下达仁政,让国内修养生息,而且要后继有人。但很明显,公子扶苏在性格上和秦始皇相反,一直想着以仁政治天下。但是他却
不知道他并没有秦始皇的魄力与威望,压制不了六国贵族,所以秦始皇为了锻炼扶苏后面才把他发配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这也是秦始皇的一片苦心,想让扶苏跟着蒙恬在军中历练,在军中树立威望,将来好继承他的皇位。但很遗憾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扶苏被赵高以他的身份矫诏赐死。
在华跃龙看来扶苏是一个受儒家思想教育较深的人,对于一个国君来说,他的仁慈是对民众最大的伤害,但华跃龙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君子,但是以他现在的性格登基的话,恐怕他镇压不住局势。
但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对于中国的影响意义深大,要知道自秦始皇以后的皇帝一个个都心比天高,都想要超越前人而流芳千古,这也为以后华夏的数次大一统埋下根基。
而且在华跃龙看来秦朝并不算什么暴秦,只不过他的律法在当时比较完善,在众人眼中看来没有丝毫人情味。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要让扶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不是法家,他知道天下已经一统了,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要想千秋万世不能只依靠严酷的律法。
因此华跃龙为了不让秦朝灭亡做了很多准备,就是不想秦朝二世而亡,虽然天下没有永久的王朝,但是越久和平对于华夏民族的人来说就越幸福,毕竟有句话说的好,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几人由于有马代步,出来时他们紧赶慢赶地花了近半个月时间的路程,四人只花了四天不到就赶回来了,这还是因为中途有些地方马车过不去绕路的原因。
不远处,看着相对于现代来说并不怎么高大的城墙,但这并不高大的城墙却比后世作为景点的墙多了一份沧桑与庄严,城墙上那未处理干净的血迹仿佛在述说着什么,但是城门口依旧人来人往,对于这些血迹毫不关心,好像习惯了似的。
沛县,可以说是汉朝的龙兴之地,汉高祖刘邦就是在沛县起家的。但这对华跃龙来说并不重要,经过几天的舟车劳累,吕素也显得有点疲倦,但是当看到沛县之后,吕素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因为他知道今天对于他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但是转念一想,她嫁给易小川后有可能一生都不能在回来,这极有可能是她这一生最后一次回家了,念及于此,吕素情绪有一点低落,身旁的易小川好像也猜到了吕素的想法,紧紧地握住吕素的手并顺势将她搂入怀中。
看着两人旁若无人般的撒狗粮,华跃龙笑了一下走上前对易小川说道:“你不会想直接进城上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