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观星台(1/2)
贝贝听了大哥的问话以后说道:“大哥,你知道今天咱们看了嵩山少林寺以后,我就想着要去登封和洛阳转转了,大哥咱们既然已经来了,那么怎么就在这里今天去登封的八大景观里面转转,在到洛阳去看看牡丹怎么样?”
王浩国听了贝贝的话以后,想了一下魏家三叔和自己说的事情,想让自己带着贝贝在这里多玩几天,自己正想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和贝贝说呢?现在贝贝自己说出来了,那么自己只要同意就好了啊!于是王浩国点头说道:“好啊!反正咱们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家里的事情让三叔他们忙就好了,正好咱们也好好的游玩一番。”
“浩国哥哥,你真的太好了,那么我们明天开始就在登封旅游吧!我听说登封有八大景观呢?咱们都去看看好不好啊!”
“行,你说了算。”大家难得看到贝贝这么开心的样子也很是开心的回答。
“浩伟哥哥,你们别一脸的我高兴就好的表情,我告诉你们登封有八道景观可以让我们观看啊!登封八景郭耀嵩 风门红叶染嵩岳,颍水春耕田歌起。嵩门待月玉兔升,轩辕早行天梯登, 玉溪台前垂钓钩,瀑布崖前墨浪流。 卢崖瀑布银河降,少室晴雪北国风, 月满嵩门正仲秋,三皇天梯空中走。 箕阴避暑夏如秋,石淙会饮舞歌笙, 轘辕早行雾中游,夏避箕阴溽暑收。少林湖光波粼粼,颍水春耕赛仙境。 而且登封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厚重的文化为登封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贝贝,听你这么一说,我也真的很想去看看了,那么这样吧!今天大家转弯了嵩山少林寺以后一定都累了。那么今天晚上大家就好好的休息,休息好了以后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去看看贝贝嘴里那么漂亮的登封。”
“对了姐姐,你说了登封那么多漂亮的地方。能不能告诉我们明天咱们要先去那个地方呢?而且也先给我们讲一讲那里的事情好吗?”
“好啊!我们明天先去观星台吧!我告诉你们一个我在书上面看的观星台的事情好吗?”贝贝看见大家都点头想听就开始讲了起来。
观星台由台身与石圭,由表糟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台面成方形,用水磨砖砌造。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屋通高12.62米。下边宽16米多,上边约为下边之半。在台身四面。筑有砖石踏道相锑栏。盘旋簇拥台体。使整个建筑布局显得庄严巍峨。台顶各边砌有矮墙(女儿墙),台北设有个对称入口。台顶两端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有凹槽称谓“高表”。在凹槽正北是86块青石平铺石圭(俗称量天尺)。
石圭通长31.19米。台上原设有仪器,以观天象,测量星位。从《元史?天文志》和这里现存的明、清碑刻关于观星台的记载里,可知此台当时设有观测星象。测量日影和计时的仪器,如铜壶滴漏等。可惜,这些仪器除石圭、表槽外,都早已散失。
观星台的建筑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科学的巨大成就。十三世纪末,元朝忽必烈统一了中国,为了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进行一次规模巨大的历法改革。郭守敬是一个不法古。重实践的人。他说:“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元史?郭守敬传》。 因此他在历法改革中十分注意天文仪器的改革和实测。登封观星台就是这次改革中留下来的唯一的实物例证。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郭守敬派遣许多天文官员到全国二十七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登封观星台的兴建当在此时。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授时历》。 《授时历》所实测和使用的天文数据都较前代更为精确。它计时用的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合今天三百六十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与现在测定的一个回归年仅差26秒;而与今天许多国家通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则完全一致。但格历是公元一五八二年所制,较《授时历》已晚300年。
圭表是我国古代观测日影中影长变化以决定冬至、夏至时刻的天文仪器,圭与表是一种天文仪器上的两个部件。“表”是垂直立在地面上的标杆。“圭”是以表的下端向正北伸出的一条石板。圭表成垂直状,每当正午时。表的影子就落在圭上面。表影最长的时候是冬至。最短的时候是夏至。而把一年内的冬至到第二年冬至的时间间距定为一个“回归年”。
告成元代观星台的石圭,由三十六方青石面和砖砌圭座组成。长31.19米,宽0.53米,高0.56米。象堵矮墙摆在观星台的下边。圭面水平误差很小,并刻有两道平行小水沟,观测圭面的水平。在台北墙,由上问下,有一垂直凹糟与石圭连接。按据《元史?天文志》记载。凹糟安装着一件高约四十尺的铜表,表的顶端安着一根横梁。据考古工作者实测和局部发掘,当时,凹槽中没放进铜表,因为凹糟本身完全可以代替铜表进行实测。《元史》还记载,在圭面上,还有一个名叫景(影)符的小仪器。但这些部件现在都不存在。我们按照元代规定的尺度、形制,试制了横梁景符,在观星台进行几次测影实验,证明了观星台这种测影方法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是相当精密的。圭表测影,首先要验证石圭方位是否与当地子午线的方向相符合。经北京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