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找死人借点钱?(1/2)
薛羽前世是个伪历史迷,经常浏览各大历史论坛,看过很多文章,其中有一篇长文,详细介绍了古代官府的腐败,以及各种黑暗内幕!
正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进来也是白进来。’
要想让官吏们办事,你就必须得送礼,否则铁定是办不成的,官吏们又很狡猾,并不当面拒绝你,而是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比如这种领取物资的文书,看似毫无问题,其实另有玄机,关键就在大印的位置上!
如果你给官吏送了很多钱,写完公文之后,他会把大印盖在左上方,这是急办的意思!
如果钱送的少了,他就把大印盖在中间位置,这是缓办的意思!
如果你一点钱也不送,不好意思了,他就把大印盖在左下方,这则是不办的意思!
再看张小旗拿回的公文,大印盖在左下方,都快要落底了,管理府库的小吏们看见之后,自然不会发给粮食了,还会故意的激怒你,进而引起冲突,借机狠狠的收拾你一顿!
张小旗一介武夫,看不懂其中猫腻,结果吃了一个大亏,吃了亏还没处讲理去,到现在还是稀里糊涂呢!
这只是玩法之一,还有其他更巧妙的,比如公文落款的时候,要签名字的,名字偏左是速办,居中是缓办,偏右是不办!
如果是精通书法的官吏,还能用字体做记号,比如用楷书写公文,颜体(颜真卿)是速办,柳体(柳公权)是缓办,欧体(阳询)则是不办!
其实这些都是小道,真正顶尖的聪明人,不用看记号,只从字里行间、语气顿挫,就能领悟上司的意思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孙权派遣谋士诸葛瑾,向刘备讨还荆州的事情了!
刘备本不想归还的,又找不到借口推脱,只好写了一封书信,让诸葛瑾带给负责镇守荆州的关羽,把城池交割给东吴!
这封书信的内容、印章、字体都没有问题,可关羽从字里行间感觉出了,自家大哥的真实意图,于是拒绝交割荆州城池,还把诸葛瑾给吓唬走了!
想明白之后,薛羽上前几步,附在张小旗的耳边低语起来……
“什么,岂有此理,我找姓李的算账去!”
“没用的,这件事情,人家做的滴水不漏,你根本抓不到把柄!”
“那我去找杞县的县令、县丞,让他们出面主持公道!”
“没用的,这里是人家的地盘,又岂会为你主持公道呢,何况没有县令、县丞暗中默许,李主簿也不敢索取贿赂,并克扣灾民的口粮,他们是蛇鼠一窝啊!”
“那我回河间府去,找钦差杨鹤、杨大人告状,让他老人家处置这帮子贪官污吏!”
“没用的,河间府离这里太远了,等小旗官您告状回来,这里的二百多人,恐怕早就饿死了,告赢了又有什么用呢,何况杨大人就是真来了,也未必管用啊!”
“啊,气死我了,天理何在,公道何在?”
……
张小旗双眼通红,拔出刀来对着杞县县城,狠狠的比划了一通,又无奈的放下了!
薛羽说的有道理,自己一个小旗官,是斗不过杞县的大小官吏的,何况官场的水太深了,谁也摸不到底!
李主簿背后是杞县县令,之后是开封知府,再之后是河南布政使,上下勾结,官官相护,都在侵吞赈灾的粮食,就算是钦差大人来了,也撼不动这个庞然大物啊!
可是眼下怎么办,领不到粮食,不能看着两百多人饿死吧?
众人目视薛羽,希望他能想个好办法。
可是薛羽苦笑着摇了摇头,人力有时而穷,自己真的没办法了,除非放弃道德底线,用一些不光彩的手段。
即便如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弄到粮食,可是灾民们虚弱至极,随时可能有人饿死掉,他们已经等不及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阵喧闹声……
“舍粥了、舍粥了,大家快来喝粥啊!”
“什么,有人舍粥,太好了!”
杞县城门外,在一名白发老者的指挥下,上百名青衣家丁支起了锅灶,熬煮着又稠又浓的小米粥,旁边还有蒸好的馒头、大饼、花卷……用大号的笸箩盛放着!
后面还插了一面大旗,上书四个大字:李家义赈!
《礼记》有云:君子不食嗟来之食,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那怕饿死也不打破这个原则。
这话也就是说说而已,人真饿的眼睛发红之时,别说是嗟来之食了,掉在地上的饭都能吃。
包括张小旗官在内,人们疯了似的冲向了粥棚,周围的十几支灾民队伍,也都蜂拥过来了,争抢着施舍的食物,人只有吃饱喝足了,才有精力思考别的事情!
…………
“薛小兄弟,小旗官请你过去一趟,有大事商议!
“大事,好!”
“这边走!
薛羽的本领不错,抢了一大碗小米粥,还有六个白面馒头,正在狼吞虎咽呢,一名士卒走到身边,附身低语了几句!
薛羽点了点头,向小鼠、百花蛇几人使个眼色,而后一边啃着馒头,一边随着士卒转了几个大弯,来到了一个土坡下面!
只见张小旗居中而坐,几名士卒站在旁边,胡铁匠则坐在一旁,几名泼皮无赖也站在旁边!
可以说,这支队伍里最强壮、最剽悍的男人都在这里了,这里距离宿营地又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