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希望上学(1/2)
在一个困难的家庭里,一个懂事的小孩子除了要克制自己的无理取闹,提供两只不能逃跑的耳朵之外,所能做的就是依靠他的年纪优势,为这个家带来一种所谓希望的东西。
希望,希望,既是“希”,当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望”的。
在过去,木母一人显然无法撑起这所谓的希望,但现在凭借着二人之力,木母能够对她们说:“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有了你爸,家里也能够支撑得起,你们都上学去吧。再不济也得识点字,不要像我是个睁眼瞎,处处受人欺负……”
那时候,“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已经开始盛行。
在老家时,学校在镇上,来回要走一段不近的路。上学去时常常还黑着天,放学后,还没到家,劳动就在路上开始了。
记忆里,木沙似乎没有听过人们谈论谁家的孩子成绩好,谁家的孩子成绩坏。只是在放学的那段时间,看到有人从通往小镇那唯一的路上走来,许是因为斜挎在身的缘故,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气息,便和成天在山里玩耍或劳动的小孩迥异了。
撇开这种身分上的差异不谈,单单能经常去镇上就已足够叫人羡慕了。木沙来之前偷偷地看了两回那条路上过来的小鱼儿,这、趾高气扬的家伙,不知在镇上的小店里买了多少好吃的东西呢。
现在,木沙也要上学了。鹏涛和跟她一个村子,叫她姑奶奶的新熟人王丹都早早地开了学。在这里,上学不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学校就座落在村子南边的小路旁。从木沙家走到学校,五分钟不到。
木沙之前去里面玩过两回。
三排红砖房,一长两短,长排在南面,朝北,两短排分置大门两边,座北朝南。两堵插着玻璃碎片的红砖墙,墙里种着两竖排不高也不矮的柏树,一横排不见长高的皂荚树,四围栽着半死不活的四季青。
这是一所小学校,接收着周围四个村子的小孩子。当学生们上完四年级,就要转到乡里去上五六年级。到时就和镇上的初中生一样,可以自己骑自行车上学了。
校长是村里人,住在村子最后一排房子的左边第一户。村子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只有最后一排房子允许留后窗,使得这些房子如多长镣庖人注目些。
穷尽十几年,因为这次机会,木沙总算在这一排房子里知道了这么一户人家。平时路过歪头瞧过去,就只是房子,房子里总归有人,可房子到底都长什么样,里面又住着些什么人,木沙就不得而知了。
校长是一个不苟言笑又不失随和的女人,微胖,五十上下年纪。给木沙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头发。她留着短发,颜色有些发红,形态有些弯曲。木沙当时不曾深究这头发和村里其他女人的区别在哪里,不过这头发显然让她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她不仅是校长,还是整个学校的音乐和美术老师。如果有老师请假,她也是代课老师。
辛父带着木沙去到巷子口,木沙因为拘谨,没有进去,只在大门外等着。辛父去到她家里,跟她打了个招呼。转身叫上木沙返回家中,把家里两张最好的凳子提上,就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把木叶和木沙送到了学校。木叶二年级,木沙幼儿园大班。
木沙姐妹两个就这样进入了那群伸着手要糖的孩子们中间。木沙没有和姐姐交流过上学的感受。可远远看着课间和同学欢快地跳皮筋,丢沙包的木叶,木沙觉得她的日子要比自己好过一些。
虽然熟识的鹏涛和王丹都在班上,木沙还是在最初遭遇了一段尴尬的日子。
木沙显然还没有适应北方的气候,终日流着鼻涕。春日多风沙,沙尘遇着鼻涕,在木沙的人中处安了家,凝成一团黑乎乎的污渍。再加上口音不同,刚上学的木沙就被村里的几个男孩子——尤其是村里的大龙二龙两兄弟——追赶着,哄笑着,叫了小半年的小日本。除此之外,木沙倒也没受什么实际上的欺负。
跟读儿歌时自然是要被嘲笑的,在这样的笑声里,木沙慢慢离了本地话,与普通话渐渐亲近起来。
在数字上表现倒好一些,上学虽晚,但很快认识了数字,在老师出的加减法上有时也能得一根筷子和两个鸡蛋。
这样进步的表现似乎是难得的,老师对她热情了些。淘气的男孩子们的取笑还是有的,“胡子”倒是慢慢淡了下去,肉却又不知不觉的多起来,适时地接过了这被嘲的接力棒。不过孩子们的笑纵使有恶意,也不会藏得更深了。
倏忽间,时光就在跑跑跳跳、吵吵闹闹间溜走了。
知了的聒噪带来了炎热的夏天,带来了长长的暑假。
一整个夏天,大人们忙着收小麦、种玉米、拔玉米苗子,料理家里的几块小菜地。而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可以卖钱的知了皮,生动有趣的动画片,一毛钱一根的糯米冰棍,几牙肉红汁多的西瓜瓣儿,再有些略显生涩的苹果梨桃,就可以串起他们有滋有味的暑假生活了。
相比之下,木沙的暑假就显得单调一些:睡觉、吃饭、看动画片,去地里帮父母打些拔草、摘菜之类的小杂。细究起来,有梦的多姿多彩,有小肚子的饱足踏实,有动画片的引人入胜,再加上这小小的光荣的劳动,倒也算不得十分贫乏了。
只是那偶尔的劳动没能打入吃睡看的循环,木沙身上的肉肉又悄悄地跟着循环了好几圈。就这样圆滚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