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我做许仙的日子》

零点看书网(00ks.cc)

首页 >> 我做许仙的日子 () >> 第359章 信任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cc/20395/

第359章 信任(1/3)

老朱杀起自己人来……这就不用说了,都知道为了啥。而且这一杀起来,想停下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就像那啥十年动乱,抗战也不过才打了八年。

洪武末年,大明帝国的内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战争造成的破坏已成为过去,经济得以恢复,国库渐趋充盈,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恢复了生机。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先不管当年许仙给他说的是对是错。但要保证皇位永远属于自己的子孙,还必须清除一些人,这些人包括李善长、蓝玉等(名单很长),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胡蓝案的血雨腥风,他基本解决了问题。

似乎一切都很完美,该杀的杀了,该整肃的也整肃了,就此结束了吗?

不,还没有

还有几位老朋友需要做个了断

最后的朋友们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杀掉了四十年前为他算命的周德兴(大家应该还记得他),这位已经被封为江夏候的算命先生终于兑现了当年的算卦结果——卜逃卜守则不吉。

他确实是无处可逃,也无法可守了。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杀颖国公傅友德。一代名将就此陨灭。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有大功的定远候王弼。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这位开国六公爵的硕果仅存者终于没有躲过这一刀。

杀吧,杀吧,为了帝国的将来,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的伙伴一个个都被送走了,事情终于可以了解了。

对了,还剩下最后一个——汤和

汤和是很懂事的。与胡惟庸蓝玉不同,他一向对朱元璋尊重有加,而且他很早就看出朱元璋的强大与可怕,所以他选择了放弃兵权,安享荣华。

其实朱元璋并没有完全赶尽杀绝,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袭父爵),武定候郭英、长兴侯耿炳文都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但汤和与他们不同,作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的伙伴,他比别人更有影响力,更有威胁。

所以拒汤和已经不再掌兵,朱元璋还是去看望了汤和,当然。这次探望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汤和的生死。

当朱元璋看到汤和时,他惊奇的发现,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

汤和似乎也了解朱元璋的来意。他以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那眼神中隐含着乞求

陛下。难道你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懂得这种眼神的意义,四十年前,一群出身贫贱却胸怀大志的年青人,为了生存和理想,挺身而出,经历千辛万苦,推翻暴元,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曾经憧憬过未来,也曾互相许愿,以荣华相见。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有人死去,有人活了下来。

而此时,幸存者只剩下了一个站着的人和一个躺着的人。

朱元璋不会忘记,四十年前的濠州城,一个九夫长的身后跟随着一个谦恭的千户。

人是怕回忆的,特别是老人,当他开始回忆的时候,也就说明他开始后悔了。而一旦后悔他便不由想到了许仙,想到了许仙对他大臣的评价。老实说,他只是想知道汤和的地位,从而为自己找一下不杀他的理由。但是这一找,才发现许仙当年似乎暗示了这一切……

等老朱察觉,再停下手来,核算—下后……得,这大明中枢可不就剩下小猫三两只了。

于是乎,我们的老朱同志当场便有了坐在火山的上感觉。老朱这人本来便有点儿没有感全感……至少许仙是这么觉得,杀自己人可不就是对自家缺少信心的表现?如果有信心没人威胁得了自己,又怎么会对对方动手?

然而朱元璋始终没有忘本,始终没有摆脱底层劳动者的淳朴是非观和道德感。他重视亲情,重视父子之情,所以有人非议分封的时候,他似乎表现出非理性的过度愤怒;而太子死的时候会如此伤心,以至接着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虽然从完全理智的角度上说,他还真是应该从儿子里再挑一位做太子,当然按他的喜好,肯定不会选朱棣)。

几乎一切都做完了,命运才开玩笑似的,让他回忆起这一切。当年许仙与他聊天,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老朱这狡猾的老家伙也是旁敲侧击了一番的。

是,许仙是不会告诉他,朱标先他死,孙子的皇位也做不长……但是没关系,不要忘了这是古代。是一个极个玩弄藏头露尾的玄虚的古代。连人家那个玄乎八脑的文字,古人都分折得出来,就更加不要说许仙不过是个后世人,习惯了直白文字的后世人,与老朱这样的行家里手交手,总会有马脚留下。

十几年前,许仙说了什么,老朱可能不在意。但是许仙说过的一切,正—步步成为了现实,再反推—下,又有多难?

是,黄金国什么的,是没有见到(这—点上,不得不说华夏很背运,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也是收获极少),但是在许仙的指点下:造船时,许仙曾经说过。文人必亏……当时老朱的王朝到处

状态提示: 第359章 信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