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轻车熟路(1/2)
但刘志却打算给他提一级,轶比两千石,虽然比轶两千石的九卿稍微差了那么一点,可架不住权力大啊。
至于巡查御史,既然要代表朝廷去巡视,也不能位置太低了,便定为了轶一千石。
龙麟卫的办事效率极高,张陵走后不到两个时辰,一份十分详尽的档案就送到了刘志的案头。
王畅亦是出身世家,父亲王龚是顺帝时名臣,他出任南阳太守期间的事迹,也与张陵所奏相符。
但刘志却更看重他被雪藏后的经历,一个人得意时,会努力树立正面形象,这很容易理解。
可失意之后,尤其是无人注意的时候,如果还能做到素食简行,严于律己的话,那就是真的了。
从情报来看,王畅的确做到了数年如一日的节俭和正直无私,这种严格自律的人,确实很适合担任监察职务。
刘志当即下诏,任命王畅为巡查御史,轶千石,即日启程前往青州等地,审查当地官吏。
并另下了一道诏书,嘱各路剿匪军队辅助王畅行事。
毕竟,没有强有力的兵马做后盾的话,王畅要想对抗沆瀣一气的地方官吏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估计就连自身安全都成问题,更别说深入办案了。
那些世家大姓为了利益可是胆大包天,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大汉历史上他们联合起来击杀正直的朝廷官员,然后伪装成意外的事件,屡见不鲜。
所以必须趁着现在剿匪兵马还驻扎在青、兖等州的时候,以雷霆手段镇压下来。
因为此次调查的主要方向是通匪,只要证据确凿,那些世家也无话可说,只能认栽。
王畅出发之前,刘志在中德殿召见了他,此人四十多岁,瘦削精干,看起来与张陵是同一类人。
“此行有何打算?”
这本是例行问话,谁知王畅却一本正经地回道。
“回陛下,臣接到调令不过半个时辰,几乎都在忙着交接,连卷宗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打算就更无从谈起了。”
好吧,他说得好有道理的样子,刘志顿时有些无语了,迄今为止,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与他回话的臣子。
不过,这才是个干实事的人,做监察工作的,最忌信口开河,凡事都必须用证据来说话。
“时间确实紧迫了些,你要什么情报,可以让龙麟卫协助,我已经给段颎、李膺和董班等下诏,让他们尽力配合你的行动。”
王畅听罢,果然目中一亮,“陛下替臣安排得很周到了,臣必尽忠职守,夙夜不怠。”
听他说话,果然是个不喜欢吹牛皮的人,希望他能圆满完成任务,将地方上的蛀虫给清理出来,这样对其他地方官,也能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
被他寄予厚望的王畅,当天就走马上任,并连夜出发,第一站的目的地,就是情况最严重的青州泰山郡。
把最难啃的骨头搞定了,其他地方自然不在话下,刘志也很赞成他的这种做法。
至于后续的赈灾事宜,还需要时间来筹措和运输,但愿到时候他已经初有成效了。
接下来刘志关注的重点,就是粮食募捐,当然,名为募捐,实际上却是买卖。
羽林军卫士对于那些读书无望,又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来说,确实是个很好的进阶跳板。
如今刘志对举察制度进行了大改,也暂停了对中低层官职的买卖,使得他们的进阶通道几乎被堵死。
所以如今世家大族对羽林军的职位都很看重,纷纷卯足了劲要为族中子弟争取到一定数量的名额。
徐璜是个笑面虎,左右逢源,不动声色地加价挑拨,轻轻松松地就将标准给涨了上来。
上次他经手买卖过一遍了,这回更是轻车路熟,玩得风生水起。
这几年收成不好,各世家都囤积惜售,导致粮价飞涨,一石栗米从之前的一百多钱,数年间便跃至两百八十钱。
就这样还有价无市,出售的粮食并不充足,基本只有零售,大宗的批发交易很难见到。
说实话,苦的只有百姓,对于世家大族毫无影响,甚至还因此大赚特赚。
一个羽林骑被炒到四十石栗米,还供不应求,羽林郎更是到了惊人的八十石。
连徐璜都忍不住感慨,真真想不到,原来粮食竟然这么多。
一些巨富商贾也眼热不已,想跟风买些职位,徐璜来者不拒,条件只有一个,粮食尽快到库就行了。
大汉人民对朝廷公然买卖官职,早已司空见惯,自然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了。
甚至街头巷尾还有人议论,谁家大手笔一次弄到了二十几个名额,谁家又小气吧啦只得两三个。
当然,粮食也不需要运到京师来,徐璜让他们就近进国家粮仓,东汉在好些粮食产地都建有仓库,方便统筹。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一千多个职位就一扫而空,许多人慢了一步,还没能抢到手,深觉遗憾。
这钱真是太好赚了,虽然短短时间之内,刘志就将羽林军的位置连卖了两遍,大赚了一笔。
只可惜也不是长久之道,这两次都是因为有特殊原因,以后总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把他们的职位都撸掉吧。
下次再需要大宗用钱的时候,还是得自己来想办法,光靠卖官鬻爵是行不通的。
忙忙碌碌中,转眼便到了十月初,邓演的婚期就定在十月初八,刘志得到消息以后,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帛。
这属于皇亲贵族中正常的赏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