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不破不立(1/3)
可这个土地政策不好改啊,一个弄不好,就是颗臭雷,该炸的没炸着,还糊了自己一脸翔。
民以食为天,食从哪里来?
在古代人民的心中,唯有土地才是生存的根本。
同样的,无论多富裕,唯有土地才是衡量世家规模的标准。
所谓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就是个理想的中流家族标准。
因此他们都把土地看成安身立命的根本,谁动了,他就跟谁急。
胆小怕事的百姓们,没有了土地,一样能拿起镰刀锄头来造反,世家也是一样。
真把整个阶层给得罪了,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土地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决,只能说是轻与重的问题。
在目前的环境下,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成了社会一大毒瘤,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如果无法有效缓解,那他做多少改革都是一场空,如浮沙聚塔,根基不牢。
可要怎么样既不彻底激怒世家阶层,又能有效的进行土地改革呢?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掌握?
这段时间刘志咨询了大量朝中官员的意见,现在朝中的新锐派十分活跃,大部分人都赞成改革。
而他们本身就代表了世家,所以他们的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最后还是新晋泰山郡守陈寔的一封上书,让他茅塞顿开。
自从去年年底,陈寔高中科举魁首之后,便被刘志派到泰山郡任县令,那里曾经是贼首公孙举的老巢,也是整个青州被破坏的最严重的地方。
陈寔家境贫寒,是朝中极为罕见的黔首出身,当时许多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但刘志却认为,越是被破坏得厉害的地方,机会与风险并存。
不破不立,能否做出成绩,就看各人的本事了,何况青州郡守李膺也是个爱民如子之辈。
有这样的上官做后盾,如果陈寔还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那只能说其人能力平庸,他刘志看走了眼。
幸好陈寔不负所望,他雷厉风行,配合巡查御史,大刀阔斧地整顿当地吏治。
将那些平时贪婪无耻,鱼肉乡里的地方官吏,都狠狠地捋了一遍。
又趁着官府和土豪的土地文书都被匪徒烧毁了,重新勘察和分配了土地。
由于当地百姓在兵灾中死亡较多,清查出来的多余土地,足够分配。
朝廷又下诏免了灾区的赋税,还为百姓发放了赈济灾粮,且由官府出面借给他们种子,并可由劳役抵消。
李膺号召全郡大修水利,所出劳役数量由家中实际田亩多寡决定,政府只管吃。
如果是多出来的劳役,可付给一定数量的工钱,但不付现钱,登记在册之后,将来可抵用赋税。
就这样,青州的水利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绩斐然,成为其他州竞相效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民生恢复效果也不错,天可怜见,青州今年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极大地缓解了当地财政。
而陈寔所在的县,也是各方面成绩最突出的地方,李膺对他十分赞赏,特别上书皇帝,要求给予他嘉奖。
后来刘志将李膺晋升为青州牧,而陈寔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泰山郡守,其升官的速度之快,让人眼红。
但人家的政绩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即使眼红也无话可说,刘志对青州进行了通报表扬,要求各州郡向此看齐。
此举大大激发了各地方官的勤政热情,当然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老百姓。
而是为了能够做出政绩,升官发财。
可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能达到刘志预定的要求就行了。
虽然他现在开始在各级学堂大搞忠君爱国教育,但也不妨碍大家为自己考虑考虑不是。
谁还不是个红尘俗人呢,必要的物资奖励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来光武帝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尤其是汉章帝,认为低级官吏俸禄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不贪污真的很难。
因此东汉一直很注意提高官吏待遇,其核心思想也就是高薪养廉。
同时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赋予御史风闻奏参的权力,一旦查实立刻免官。
而考核优秀者将获得升迁、超迁、增秩、赐爵、赏金、画像、立祠、下诏书表扬、死后谥号评定、追赠荣誉官职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所以汉章帝时期的吏治还算是比较好的,但到了东汉晚期,渐渐的又不行了。
现在刘志双管齐下,一边大肆严惩贪官污吏,一边对于清廉明政者进行表彰,带动官员的积极性。
如今全国的风气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刘志才想着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试验。
最近陈寔的一封奏报送到了他手中,正好是关于土地改革的诸多建议。
其中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买卖。
东汉初年,光武帝利用战争收回的大量土地,分发给普通平民,还调低了赋税。
盛世时还好,一旦遇到天灾**,为了活命,就不得不将自己的田地卖出去。
而失去了土地的平民,不是沦为奴仆就是沦为流民。
世家豪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巧取豪夺,不断增加自己的土地与奴仆数量。
时间久了,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世家豪强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