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舟山一日(中)(1/2)
“你是说他们打算立足外海,乘势而为”
贺吉显说道。
“贺兄可看此处近两百来人,不都是如你我这般,识文断字,读圣贤书之人吗,难道就不想有所作为”
卢浚迁挥了挥手,三人听后,又四下看了看。
“可是我们也就是读过几年私塾而已,连他们童子试都没过,他们能要我们吗”
孟广远问道。
“是啊,是啊,我估计他们和其他商行一样,最多就是做个账房先生或者管事,掌柜足矣”
章褚济也叹道。
“要是其他商行,也就罢了,但是自扬州登船之后至今,我们所闻之,所观之,这永兴商行绝对图谋不小,看这几百万移民,便可见一般,而且他们若真想有所作为,收纳人才也是非常重要的,再说我们四人,就说孟兄吧,最少也有读过七八年私塾吧,我们几个十年寒窗也是有吧,没通过童子试,也不见得就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啊,如我们这种平民,农户,要想通过童子试,入仕途,除非有过人之处,否则难上加难,就算勉强入仕,也只能受制于人,无所作为啊”
卢浚迁向三人说道。
三人听后,相互看了看。
“卢兄所言极是,想我们读书本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就说我吧,当年若不是遇上恩师,恩师见我家中困苦,而我又潜心好学,恩师也不会收留我入其私塾,只是恩师仙去,我便辍学了,后来我去考童子试,连考三次,居然一次都没通过,第四次还被人打出来了,如今已是而立之年,也只能勉强糊口,与妻儿老母相依为命,卢兄说的对,这或许是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章褚济想了想后,说道。
“是的,这里几百万人,然只有我们这屈屈两百人读过书,如此,我们本就比常人优秀,到南洋后,他们若想妥善安置,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手,我听说他们自己将很多家族子弟和商行中的账房先生,掌柜,管事都调去了南洋,帮助安民,然这可是几百万人啊,人手肯定不够,这不正是我们的机会吗”
卢浚迁说道。
“你们看,他们也是三五成群,说不定商量的和我们差不多,我们可不能落后啊”
孟广远四下看了看,说道。
“所以我们更不能落后他人,要是以后我们能够成功在永兴商行内部立足,这扬名立万,名扬四海也有可能啊”
卢俊杰笑道。
“好,那我等就共进退,共……”
孟广远还想再说。
这时走来了两位一身青衣的人。
“你们听着,我二人乃永兴商行学司副司长纪道仙,程华喜,你们都安静,都安静,听我说”
纪道仙拿着扩音器向众人说道。
纪道仙和程华喜是原本刘家商行内部的管事和掌柜。
原本也读过几年私塾,但是后来科考屡试不中,最后只能进入刘家商行内混口饭吃。
如今刘家扩展外海。
这两人原本就是刘家内精明强干的掌柜和管事。
而且也读过几年私塾。
要是按后世标准,怎么也得是一个初中学历吧。
在明朝。
读书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段是蒙学,也就是所谓的启蒙阶段。
之后便是私塾了。
蒙学类似后世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私塾便是中学阶段。
当然有些豪族,士族,书香门第也会请很多师父来自己家中教子弟读书。
就如刘建的的。
当然刘建根本不需要什么启蒙教育。
在这个时代,一般蒙学是三到五年。
三岁开始,八岁结束。
之后便是私塾。
私塾一般是十年。
也就是十年寒窗的由来。
到十五岁束发之年后,最多十八岁时。
私塾便算读完了。
这时便会去考童子试。
通过后,便今日学院学习。
这便是如后世大学一般的学习了。
所以童子试和童院试的难度与地位实际上和后世高考差不多。
当然这个时代读书不是如后世那种全民教育,义务教育。
读私塾是要交钱的,而且一般都很贵。
也有很多品德高尚的师傅,教师看很多贫困,贫寒学子潜心好学,而教授读书的。
但这只是一少部分,可遇而不可求。
正因如此。
这个时代虽然书籍并不贵。
但读书,甚至入仕完全属于垄断行业。
底层百姓根本想都不敢想。
所以这便有了很多读了几年私塾,最后辍学的。
这些人最后只能惶惶过日,被历史埋没。
也就刘建下定决心,要让自己麾下所有人都有书读。
打算推广全民教育,扫盲。
听纪道仙在台上大吼大叫。
众人立刻安静了下来。
“你们听好喽,一会我这会有四道题,以此对你们文化水平进行考核,四道题,一道四书五经,一道理政安民,一道士农工商之论,最后是术算之学,你们不必紧张,也不必担心会落榜,你们我们全部都会录取,但是我们会根据你们的成绩排名次,我们在根据你们的名次委任,你们进去之后先拿号牌,再对号入座,考试三个时辰,三日后,便会发榜,你们也会得到一块刻有成绩和名次的木牌,等到台湾淡水城后,你们将此木牌上交,自会有人给你们安排相应的职位,职位实习期一年,一年后转正,你们便会成为我永兴商行正式成员”
纪道仙拿着扩音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