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吴王要借粮(1/2)
应天城里。
吴王凯旋而归后,全城举行了三天的自发性庆祝活动,几天后活动渐渐降温,生活回归到了本来的样子。
但应天城里依然存在巨大的危机,粮食短缺现象开始凸显出来,造成了老百姓的恐慌。
朱元璋坐不住了,他叫来群臣紧急召开了会议。
李善长首先做汇报,将应天城现有的人口和粮食状况,再次向吴王和众人阐明。
“目前城中有二十万人,百姓手中存粮最多的,也只能支撑三四个月,大部分人家只能坚持一个月左右。”
“城中军队接近三十万人,囤积的军粮大概只能维护半年左右,马匹所需的粮草最为充足,够一年的用量。”
朱元璋一直在沉默。
他已经知道了,陈功搞砸了水稻的问题,留下了一年颗粒无收的局面,要想翻身,只能在明年重新来过。
他的内心是愤怒的,但依然没有表现出来。
当初是他默认了陈功的行为,而且自己一分钱都未给他,全凭这位救命恩人一个人去折腾。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陈功忠心可嘉,而且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代价,即使老百姓充满了怨言,也不能公开否定陈功的创业动机。
朱元璋也曾一度想杀了陈功及他的家人,也好向百姓们谢罪,但在马夫人的劝导下,最终放弃了这个可怕的想法。
陈功的失败,错在失误,而不是恶意的行为,这又何罪之有呢?
老百姓群情激奋,只是当时一时冲动而已,事后,大多数人都表示了理解。
眼下,不能再纠结此事了,作为统帅,必须要有战略眼光,积极开展自救才行。
刘伯温并没有发言,因为现在是丞相李善长的表演时间,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谋划,只等吴王请他去密室相商了。
李善长说来说去,并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朱元璋对此甚为不满。
“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是去别处借粮,要等时令到了播种和收获粮食,那至少要半年的时间。”
徐达出班禀奏,他的话非常有道理。
是啊,种粮食哪有借粮食来的快啊,说好听点叫“借”,其实不就是去“抢”吗?
朱元璋眼睛一亮,徐达真不愧为自己的心腹大将,一语中的。
大堂内众位武将交头接耳,纷纷表示赞同,李善长的脸色有些难看,这次他输给了徐达,心里甚为郁闷。
“众位爱将,快说说,咱们向谁去‘借粮’呢?”
朱元璋称热打铁,继续追问道。
众人一时陷入了沉默,都说去借粮比种粮好,可问谁去借,却没有了明确的目标。
现在吴王已经统一了南中国大部分地区,占领区都遭受了战火的洗礼,田地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当地百姓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如何再去“借粮”?
眼睛只能盯着还没解放的敌占区,那里没有发生较大的战事,农业基础应该保护较好,而且去攻击他们,也是师出有名。
目前南中国只剩下了方国珍、陈友定等较大的敌对势力,完全可以向他们借粮,当然这只是消灭对方的借口而已。
首先选择攻打方国珍,这还是刘伯温和朱元璋,在密室里商谈的结果,刘先生分析了此战的主要利弊。
“方国珍固守在浙东沿海地区,占据着海陆两块地盘,浙东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当地百姓的主食也是水稻。”
“方国珍盘踞海上多年,集海盗和强匪于一身,同样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现在投靠了元廷,气焰十分嚣张!”
刘伯温深入分析了对方的现状,朱元璋频频点头,每逢较大的战事来临,老刘总能给他吃颗定心丸。
“那好,我们就去攻打方国珍!”
朱元璋下定了决心。
“吴王,我们不是去攻打他,而是向他‘借粮食’!”
刘伯温意味深长地说道。
“哦,先生所言极是,是去借粮,而非打架!”
朱元璋会心一笑,老刘高明,如此巧妙行事,才是智谋家的所为。
刘伯温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每次出征前,总要替朱元璋起草一份战斗檄文,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语气非常友善,刘伯温这次没有提出强硬的态度,而是以商量的口吻,对方国珍进行循循善诱,可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而借粮的理由十分明确,那就是要筹措粮草,对付北方的元朝军队。
朱元璋看完信件后,同样感到了满意,他方国珍要么乖乖把粮食拿出来,要么就等着和自己打一仗。
那样的话,包括所有的粮食,还有更多的物资,都将顺理成章地变为自己的战利品。
方国珍的实力远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下,大概只有十几万军队,战斗力也不及前两位老大哥。
朱元璋这次让常遇春挂帅,带领十万精锐部队前往,而且特意提拔张无忌为副将,给这位年轻的将士一次锻炼的机会。
常遇春很高兴,他终于可以和徒弟一同并肩作战了,这将是师徒二人联手赢得胜利的伟大时刻。
“无忌,师叔可以与你一起上阵杀敌了,呵呵!”
常遇春专门来找张无忌,看到无忌已经沉稳老练了不少,心中倍感欣慰。
“常师叔,不,应该称呼您常将军,无忌一定不辱使命!”
张无忌也很高兴,现在自己虽然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可与常遇春也是聚少离多,很少有时间并肩作战。
常遇春准备的很充分,兵马未动粮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