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2/2)
,已故的太皇太后窦氏,也就是刘启的亲娘,甚至豁达到认为“人必然要死,大汉也必然无法永存”,刘启自也深以为然。或许,这种豁达也与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有关,道法自然,生而为人,饶是身份再尊贵,又如何能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
秦皇昔年求仙问药,不是因为他老年痴呆,只因对权势不舍和对死亡恐惧,影响到了理智思考,无非想赌一把而已。
刘启已禅位多年,又因身患顽疾,实是抱着多活一日赚一日的心态,自然比秦皇晚年要看得开。
方士献上的所谓“仙丹”,刘启更是不吃的,顽疾缠身多年,若非昔年苏媛奉旨研制出平喘药物,缓解了病情,他能活到今时今日?
仙丹若是有效,他昔年还用得着早早禅位么?
况且,刘启现今服用的任何药物,都会先经过太医乃至卫生部诸官仔细斟酌,甚至会加大剂量在奴隶身上做大量的活体实验。
几炉仙丹灌下去,撑得最久的奴隶也没能活过十日,半个得道成仙的都没有,刘启得了呈禀,自是不会服用的。
原本正想着怎么处置这些招摇撞骗的方士,恰巧碰上自家儿子遇着此等难事,索性就在秋祭大典弄出这等大场面。
太上皇亲自出面,不信方士,不信世间有长生不老的仙人,皇帝自然就能顺水推舟。
非但刘彻自己不往泰山封禅,大汉后继之君都永世不得为之,否则就是有违“祖训”,是忤逆,是大不孝!
泰山封禅?
别扯甚么提振民心士气,更别提甚么“历史象征意义”,就是劳民伤财,彰显帝皇自身的文治武功罢了。
少搞点形式主义,多注重民生,比甚么都强。
民族的脊梁,泰山上的祭台撑不起来,反是太庙之侧,那座以万千匈奴首级封土夯实的高高京观,彰显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铁血汉魂和铮铮汉骨!
翌日早朝,皇帝刘彻下旨,贬谪了数位朝臣。
倒是没一撸到底,终归只是“无心之失”,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暂且降职外放,让他们清醒清醒,若在地方郡县任官能有所建树,日后未必不能再度重用。
大汉朝堂已经过多次大换血,现今能入列朝堂者,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虽说缺了谁都没太大问题,但人才培养终归不易,经过层层历练,拥有丰富治政经验的朝堂重臣更是如此。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