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新二战风云》

零点看书网(00ks.cc)

首页 >> 新二战风云 () >> 第一章 苏米研究所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cc/236603/

第一章 苏米研究所(2/3)

后了。各部队地指挥员往往都同军事委员利益相干,两者紧密结合,导致军事委员所谓的监督作用如同摆设。因此,图哈切夫斯基认为,务必要对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以免出现部分军方将领权限过大、甚至是拥兵自重的问题。要知道苏联实施的是联邦制,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军队一旦出现问题,那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图哈切夫斯基这方面的考虑,楚思南提出了一项建议,那就是军事委员制度仍旧保留。但是对于各个部队军事委员的任职方式却要有一定的修改,而这项修改。就是军事委员的轮调制。对于一支部队来说,要想保持它的战斗力。那么就不能经常更换指挥官,这一点是绝对地。但是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大家时常在一起共事,很容易培养出过硬的感情,所谓地战友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情谊,这种感情一旦养成了,那么就不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军队也是最容易出现派系分化地地方。

既然从保持部队战斗力的方面考虑,指挥员不能经常变动,那么就只有调动军事委员了。军事委员在部队中的权力很大,除了在指挥作战方面军事委员的职权低于部队指挥官之外,其他的各个方面。军事委员的权限都在指挥官之上。军事委员是党的代表,这些人在接受任命之前,都要通过安全委员会地细致核查。其中一大部分,本身就在安全委员会挂有职务。从某些方面来看,苏联军队中的军事委员,就有点像是中国明朝时期的监军。

楚思南提出的军事委员轮调制,就是规定在每一支部队中任职的军事委员,一律不得在同一支部队中任职超过三年,这也就是说,每一个军事委员在统一支部队中任职的期限就是三年。一旦三年期满,该名军事委员就将有安全委员会调回,然后核准其在任职期间地成绩,之后,再重新任命。这项制度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在长期任职地过程中,负责监督的军事委员,同负责指挥部队的指挥员同流合污。

楚思南的这两项提议,都得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很快被列入了整顿的数项措施之中。

如今,在克里姆林宫里,楚思南成了所有人羡慕的对象,他堪称是绝对的“政坛不倒翁”。回顾一下,楚思南真正进入克里姆林宫,应该算是在斯大林后期,这也就是说,他应该是属于斯大林时期的官员。可是斯大林倒台之后,他并没有随之销声匿网迹,相反,他的职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并且成为了布柳赫尔派系的核心人物。现在,布柳赫尔又倒了,而楚思南呢,却丝毫没有收到牵累,他摇身一变,又成为了图哈切夫斯基最为器重的一个年轻人。人们很想知道,接下来,这位年轻人还会有什么样的好运气。

而对于楚思南本人来说,如今的他却并不觉得如何得志,他所希望做的事情,并不是呆在莫斯科协助图哈切夫斯基做那些整顿工作,他的目标在前线 ̄ ̄斯大林格勒前线。他需要到那里去大显身手,以便得到他最需要的威望。

可是现在的问题,图哈切夫斯基似乎并没有派他去前线指挥作战的意思,而他的职务也没有任何变化,仍旧是担任着安全委员会的第一书记,同时,负责机械制造部的主要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楚思南整天就是忙碌着处理后方各个工厂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政治犯的问题。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指示,这些人必须得到解放,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将这方面的消息泄露出去,以免惹来更多的麻烦。其实楚思南知道,图哈切夫斯基的真正意图,是想要把布柳赫尔从这一事件捞出来,不让他受到更多的处罚。

为了完成图哈切夫斯基布置的任务,楚思南可没少费心思。他先是调动安全委员会的力量,将这些人从后方的各个工厂转移到莫斯科,临时安排在卢比杨卡的监狱中,然后再以重新审查的名义,将他们逐一的释放。可是这项工作毕竟是长期而复杂的,为了能够瞒过西方媒体地视线。这些人注定不能一次性的释放出去,而在这各期间,这些人的生活便必须在莫斯科的监狱中度过了。这些政治犯们在转移到卢比杨卡之后,虽然仍旧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足够的自由,但是至少在生活方面没有了什么困难,平时不用做什么苦力工作,吃穿不愁,而且楚思南还为他们安排了很好的学习研究条件,总的来说,也算让他们满意了。

楚思南这种做法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其后的两三年时间里,为苏联打造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苏米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地名字很有意思。它是取名与吉尔尼洛娃的昵称“苏米”,由于在一九四二年四月末到一九四五年期间。吉尔尼洛娃接任安全委员会地主要工作,所以,照料这些政治犯的工作,也就同样地落在了她的身上。毫无疑问,吉尔尼洛娃在对待这些政治犯的态度上,完全沿袭了楚思南的思路,她甚至为这些身在牢中的政治犯们。申请了专门的财政拨款,以他们的研究工作。同时,她还在安全委员会中开设了一个新地部门 ̄ ̄“科技理事会”,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从西方各国窃取科技情报、先进技术,然后拿回来给这些政治犯参考。最后转变成苏联自己能够掌握的技术。

在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五间的三年时间里,“苏米研究所”首先凭借着谢苗诺夫发表的一篇关于气相反应化学动力的论文,而在国际上一名惊人。这

状态提示: 第一章 苏米研究所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