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新二战风云》

零点看书网(00ks.cc)

首页 >> 新二战风云 () >> 第十八章 再起硝烟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00ks.cc/236603/

第十八章 再起硝烟(1/3)

这就是卡拉什尼科夫,这就是a47之父,这就是枪王。看着眼前这位身材矮小,长了一头金中带白短发的年轻人,楚思南在心中颇有几分感慨的说道。三十几岁的年纪,就成为了苏联乃至国际上数一数二的枪械设计专家,这样的人除了说他是天才之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词语可以形容他的才能了。

楚思南在这个时代里也算是天才,军事指挥上的天才,尽管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是这却的的确确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而且还是正确的评价。

能够同一个军事指挥天才,同时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同桌用餐,是能够令所有人感到荣幸的,更何况这个领导人还很和蔼,很好说话。

因为在来之前没有打招呼,所以科学院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安排,楚思南夫妇的午餐,就是在食堂里同那些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享用的。困难时期,伙食说不上好,当然,同克里姆林宫的有极大差距,不过楚思南显然并不在乎这个,他在乎的,是他所期待的那款a44到底在性能上如何。

在进餐的时候,楚思南专门将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叫到自己的餐桌上,向他询问了很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都是同枪械设计原理有关的。别看楚思南是军人出身,要让他拆卸组装一把枪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要论到对枪械的原理,他却并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什么设计思路之类专业性的东西了。

席间,年轻地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显然是受宠若惊,这位未来的枪王看上去绝对是红光满面,而且说起话来都有些磕巴了。面对楚思南这个外行的询问,他绝对堪称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恨不得将自己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倒出来,一一摆放在楚思南的面前。

通过卡拉什尼科夫的介绍,楚思南明白了一点,那就是这位年轻人的设计出发点,俨然就是简单的三个方面:可靠、简单、造价低廉。而这三个方面恰恰就是本着战时苏联国情为基准的。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点,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所设计的枪型。有大量地组件都是采用冲压工艺制成的,冲压工艺地好处。就是材料消耗少,最适合于短时间内的大批量生产。

回头去想想,a地确是具有这样的特点,而后世的匪徒们,之所以也大量使用这种枪,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威力强大,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它便宜。而且很容易搞到。楚思南心里感觉有些好笑,后世的人们只认识到a枪族的源远流长,可是谁又会去在一这一枪族出现的历史背景?说实话,并非是苏联人不喜欢设计精巧地武器,而是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像美国人所使用的那些高精枪械。在苏联国土上根本就不适合制造,曾经濒临绝境的苏联人,承担不起那么大的负担。

在享用完午餐之后。楚思南随同各位专家以及军方的代表们,一起去往靶场,在那里试验各种参演样枪,并对它们做出综合性地校评。他甚至亲自上阵,试射了几枪卡拉什尼科夫提交的a44型样枪,尽管这种样枪同他所喜欢的a47还有很大差异,但是那强大地后坐力,以及“嗒嗒”脆响的射击声,也多少让他找到了一些曾经具有的感觉。

在过了一把瘾之后,楚思南又跟据真正成熟型a47的特点,向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卡拉什尼科夫提出了一些改进性的建议,虽然说他是个外行,但是毕竟对未来枪械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的建议的确给了卡拉什尼科夫不少启发,以至于在短短的半年之后,改进型的a44二型面世,而这一型号,就基本上具有了真正的a47的特点了。

就在楚思南身在科学院靶场,抱着一把新型的突击步枪过手瘾的时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苏军西线战场,针对德军最后一战的大规模兵力调动行动,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在白俄罗斯战役结束之后,随着德军主要兵力的进一步折损,以及盟军部队在德军西线的快速推进,以朱可夫为首的苏军西线战区指挥层,明显加快了战场推进的速度。

虽然身在莫斯科,而且身边的国事繁忙,但是楚思南始终没有忽视过前线战役的进展问题。虽然说就战后瓜分德国的问题,他已经同罗斯福、丘吉尔达成了正式的协议,但是他仍旧向西线各个战线的指挥官们下达了一项死命令,那就是务必抢在美英盟军之前,夺取德国的首都柏林。

而与此同时,以美英为首的盟军部队,显然也抱着同样的打算。同苏军相比,从西线发起攻势的美英盟军,显然占据着一定的有利条件,要知道即便是在诺曼底战役结束之后,德军仍旧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兵力前往德法一线组织防御,在德军指挥高层看来,他们的主要敌人仍旧是苏俄,同美英相比,这个红色的敌人更加具有威胁性。

就这样,截止到十月中旬,美英盟军夺取法国首都巴黎之后,德军在西线战场的主要兵力,仍旧只有人员装备不满编的六十个师,至于说其中的装甲师,则只有少得可怜的五个,且每个装甲师拥有坦克数量不超过二百辆。

不过即便如此,随着莫德尔元帅奉命西调,在他的有效指挥下,德军仍旧在易北河沿岸,建立起了牢固的防线,随即强有力的阻拦住了美英盟军的东进。自十月中旬到该月末,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内,德军同美英盟军在易北河一线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尽管美英盟军占据着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牢牢地把握着制空权,但是他们

状态提示: 第十八章 再起硝烟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