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一份奏章引发的风波(1/2)
沙鲁同意了方浩的要求,用人头来换取方浩这边的钢铁。
至于换取的价格,经过沙娜几次来回的奔跑,终于有了一个标准。
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的人头不能作数,因为那样的人没法成为士兵,方浩拿过去也没有办法领功——最主要的是,方浩怕沙鲁为了获得更多的钢铁,杀一些自己部落里的老弱妇孺来搪塞。
一颗人头价值三十斤铁。
看起来价格不高,可是想一想,一匹战马或者一个年轻戎突女人的价格也就是五十斤铁,就能知道这个价格,其实并不低了。
而且沙鲁要对付碧落大草原的话,肯定会杀对方的人,那人头本来是没有价值的,现在一颗人头能够换来三十斤铁,可以说是白捡的好处,当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而且,为了促成此事,方浩还预先支付了三十万斤铁。
同时,方浩也写了一封奏章给朝廷,提到了现在天赐大草原的首领沙鲁,说此人“心慕天朝威仪,久存归化之心”,早就想跟着尧国走,愿意成为尧国在北方的屏障,当年戎突人入侵的时候,他就非常的反对,也因为这个态度受到了贬斥,一直到去年的那一场战争,他那几个王兄都战死,这才掌握大权,现在急着想和尧国交好,已经约束部下,和龙城军互不侵犯。
并且这一个敌酋的首领掌握住了权力之后,就派出了密使来跟他联络,表达了和平的愿望,愿意派遣使者入驻京城,向尧国称臣,岁岁纳贡,只希望尧国能够同意双方正常交易,互通有无。
最重要的是,沙鲁这个敌酋还表示愿意为了朝廷去征讨不服王化的碧落大草原。
关于碧落大草原和天赐大草原的纷争,方浩也在奏章里面做了详细的说明,提到今年春夏季节,两边就进行了几个月的战争。
方浩并没有在奏章中替沙鲁的诚意背书,而是在奏章中分析,沙鲁这个时候向尧国表示归顺之意,大概原因就是因为要和碧落大草原发生战争,不想腹背受敌。
但是他认为不管沙鲁说的那些话是不是真实的,有没有真心诚意的想要归顺尧国,只要他真的要和碧落大草原开战,朝廷就可以支持他。
以夷制夷,驱狼吞虎,才是最好的策略,只要两大敌对势力的力量在消耗,不管谁输谁赢,尧国都是最大的获益者。
而且两边重开交易,尧国并没有损失,反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牛羊马匹,来补充内地耕牛和战马的不足,也可以改善内地老百姓的生活。
所以他建议朝廷答应沙鲁的请求,准许两边重开交易。
在这里他还请了一个罪,说考虑到沙鲁要对碧落大草原用兵,为了支持戎突人自相残杀,他擅自作出了主张,已经同意和沙鲁所部进行小规模的交易——让沙鲁用斩获的戎突士兵人头来换取铁器。
他不是为了靠这些人头来获取功劳,而是要确认沙鲁拿了他的铁,是实实在在的杀了碧落大草原的人。
他也表示,如果朝廷不同意这样的交易,他就会马上停止。
这一份奏章,他并没有经过朔州,而是直接采用加急方式上奏朝廷。
他现在是龙城军的总兵,正三品武将,虽然还挂靠在朔州的名下,事实上却有独立的指挥权,完全有资格不经过朔州而单独上奏。
这一份奏章是采取的加急方式送出去的,到达京城的时候,离他发出去,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份奏章在朝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和戎突人私下谈条件,是一件很犯忌讳的事情,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就已经私自决定和对方进行交易,严重一点的话,可以说得上是通敌大罪。
如果不是因为方浩是太子一派的红人,朝廷上不知道有多少人拿这个借口来攻击他了。
哪怕大家都知道他是太子一派的红人,可是,这一份奏章还是得到了很多的反对。
反对得最强烈的,除了尤登阁那一派之外,还有来自朔州这一系的将门势力。
边关的事情,朝廷肯定会询问那一派将门势力的意见。
他们倒是没有说方浩通敌,而是说戎突人狼子野心,不可轻信,说方浩可能是年轻没有经验,被戎突人给骗过了,真要跟他们进行交易,等到他们实力足够强大,又会对尧国发动战争。
几年前的那一场战争,不是一方势力发动的,而是三方势力共同发动,可见戎突人三方势力是一体的,所谓的内部战争,只不过是骗取方浩信任而已。
他们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朝廷不能够允许双方重开交易。
朔州那一系的将门发出反对的声音,那很正常,因为重开交易的话,朝廷会接管此事,最低限度也会设立关卡征税,损失的就是他们的利益。
不过他们也不敢将这件事情指为方浩通敌叛国,他们要敢这样说,方浩也敢将他们早就和沙鲁进行交易的事情抖露出来,结果就是大家都玩完。
但是他们不敢说的话,尤登阁那一派可没有什么不敢说的。
他这一派的势力已经日渐萎缩,遇上这样的机会,也是他们一个难得的反扑机会,所以就进行了非常猛烈的抨击。
通敌叛国就是他们给方浩安下的罪名——明明在几年前才遭遇过和戎突人的战争,现在又拿铁来和戎突人做交易,这分明就是给戎突人送去屠杀尧国人的武器,是尧国千古罪人。
但是他们抨击的越猛烈,支持方浩的声音也就越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