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宋学士,他就是你说的大才(1/2)
第五十九章宋学士,他就是你说的大才/p
朱元璋最终还是怀着遗憾的心情离开了吴王府。/p
因为直到天色见黑,他也未曾摸到朱极的衣角。/p
但他并没有因为今日没有捞起最后一条鞋底子教育的漏网之鱼而感到失望。/p
回想方才父子俩追打得累了,朱极和他相隔数十步坐倒在地是上气不接下气说出的那些话,朱元璋就觉得这条漏网之鱼还可以继续逍遥法外一段时间。/p
有了父子间这番亲密的交流,回到皇宫的朱元璋不再囿于灾情告急的折子,简单地批复了几册题本,迈着轻快的步伐,朱元璋走到了坤宁宫。/p
耕田的牛今天准备休息,而且,他也有足够开心的事情要跟马皇后说。/p
当微曦的天空还闪烁着星辰的时候,数道有节奏的鞭声响彻皇宫时,朱元璋精神抖擞地来到奉天殿中。/p
朝臣叩拜,各部循例陈奏后,胡惟庸轻咳一声,出班准备就赈灾一事,再次征询皇帝的意见。/p
昨日回到中枢便遣书吏将朱元璋的意思以照会的形式通知了户部,而方才颜希哲这位户部尚书也说赈灾的故牒都已随户部勘灾的官员加急送往受灾各州县。/p
但受灾面积这么大,除了地方布政使司进行赈灾的实际操作,朝廷也需要派出人手抚慰百姓,查察吏治。/p
这件事情本来应该等到户部派出去勘灾的官员回来之后再行定夺,但此次情况实在有些严峻,开仓放粮的同时,监察官员也必须到位才行。/p
“陛下,既然户部故牒已经下发,是否今日便商定几个抚慰使前往各州督促地方?”/p
其实朱元璋也没想到,胡惟庸和户部的动作会这么快。/p
对这几个人的效率点头表示赞许的同时,朱元璋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胡惟庸的询问。/p
“讨论这个之前,咱倒是有件事情让尔等商讨。”/p
“此番受灾各地,交通不便,水利不兴,城池破旧,文风凋敝。咱欲借此蝗灾,以工代赈,兴修水利道路城池学堂,并广募文士前往行教化之功,不知诸位以为如何?”/p
以工代赈,对站在班列左边的这些文臣并不算什么新鲜玩意。/p
其举措最早在《晏子春秋》中便有记载,北宋更是被广泛应用在各地灾荒当中。然其虽然效用显着,却终究有很大的局限和弊端。/p
很多人并非没想过使用这种方式赈灾,但考虑到此次蝗灾波及州县过于广阔,如果没有更为周密的计划和布置,朱元璋所说的手段,非但不能安抚民生,反而会出现不可预估的影响。/p
班列中宋濂首先站出来说道:/p
“陛下,以工代赈固然好,但弊病甚多,且我朝尚无前例可循,地方官吏难免忙中出错。若无完善的条陈,只怕此策尚不可行。”/p
以工代赈的想法非常精彩,但要将四个字扩充为一整套能够完美实施的策略,其中需要填补的空白还很多。/p
朱元璋当然知道宋濂想要知道的是什么。/p
接下来朱元璋便详细讲述了以工代赈期间如何照顾贫弱老幼,如何防止贪污腐败,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如何让百姓在完工后还能维持生活。/p
一番解释下来,朱元璋说得都有些口感舌燥了。/p
不过看丹墀之下朝臣们有的皱眉思索,有的闭目回味,有的连连点头,心中不免升些许得意。/p
任这些人平素自诩学识渊博,此刻还不是要对自家大儿的良策仔细琢磨。不过想想也是,个中弥补缺漏的手段不仅新颖而且务实,又岂是这些久不入乡野的朝臣们所能想明白的。/p
朱元璋等了约莫一刻的功夫,见朝臣们依旧苦苦思索,却也失去了耐性。/p
“诸卿以为,此策可有补充的?”/p
补充肯定是要补充的,毕竟他听到的也就这么多。但他讲述的内容,短时间内施行肯定是没问题的,就算有差错,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p
不管是胡惟庸,还是颜希哲,又或者是宋濂,方才都听得入了神,哪还有心思想查漏补缺的事情。/p
朱元璋这么问时,大殿内依旧一片寂静。/p
这等完善的章程,本就不是他们想出来的,更何况只是听了一遍,如何能短时间内为其增光添彩。/p
“不尽之处,尚待参详。不过微臣倒是恳请陛下准允,廷议后让微臣抄录一份,作为国子学和文华殿教授的材料。此外,还望陛下告知微臣此策是何人想出,微臣愿为此大才扬名。”/p
宋濂是个惜才的人。/p
朱元璋口述的策论中不少想法相当老辣,甚至对底层官吏和受灾百姓的心理都把握得相当精准。能够有这样洞悉全局透彻人心的能力,如果入得朝堂,凭借此番功劳,绝对是大明社稷之福。/p
宋濂暗暗看了胡惟庸一眼,心中暗暗升起一个念头。/p
这绝对是一个厉害人物——甚至,会是一个比杨宪还要厉害的人物。到那时,朝堂上一家独大的形势又会产生新的变化。/p
全然不知宋濂所想的胡惟庸,颇为识时务地应和着。/p
方才抬头看向朱元璋的时候,这位八面玲珑的宰相可将皇帝脸上的得意看得清清楚楚。/p
他的心思难免会认为这是朱元璋绞尽脑汁想到的办法。/p
眼见这段时间朱元璋对自己有了防范,胡惟庸不得不通过种种小动作来重新获得信任。/p
如若不然,失去今日所有的权势,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