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提振工商(1/3)
长安城,御书房/p
秦政等人回到长安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因为中午众人没有来得及进食,所以秦政便让人准备了点心。/p
于是一众朝臣就跟秦政享受了大秦第一顿下午茶,虽然没有茶……/p
秦政抿了一口自己杯里的浆水似是无意道:“诸位卿家最近可有去市场?”/p
众人本来还在享受秦政新开发的“宫廷糕点”一听他开口,不由的胡乱猜测起来:陛下到底什么意思呢?/p
秦政见众人没有开口的,也不气恼,朝郑令使了个眼色,后者赶紧递上一沓文书。/p
秦政打开一目十行的略读了一会儿,递给左手边的嬴逸道:“这只是商务官白朴写的最近的物价波动。你们可以看看,看完再想想有什么问题。”/p
嬴逸赶紧接过文书仔细的阅读起来,好一会儿才若有所思的传给旁边的赵高,赵高读过又传给下一位。/p
终于在场的几位大秦重臣内阁委员都看完了,秦政这才开口到:“怎么样看出什么了?”/p
嬴逸虽然能力平庸但毕竟是丞相便硬着头皮第一个开口:“陛下,除了粮食木柴因为冬季价格增长外,其余物品都在降价。”/p
嬴逸说的是现象也比较准确,但是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不过秦政也是拿他当吉祥物,并没有难为他的意思。/p
所以秦政便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嬴逸身后的赵高。只见赵高镇定自若的开口道:“粮食木炭供给不算充裕但足够用,其他产品供给多有剩余。/p
臣记得前一段市面上就很萧条,原因正是不少百姓觉得未来情况不明朗,不愿意多消费,不过在推出新技术产品以后这个情况已经改变许多。”/p
秦政点了点头道:“那你觉得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呢?”/p
赵高稍加思索道:“关中一向是天下首善,人口多生产能力更强。周边原本不少地方都在永关中产的商品。/p
可是现在我大秦没了关东没了荆襄,甚至连巴蜀都没了,人口也只剩下了三百余万。/p
但是关中的产业恢复的不错,加上部分新技术的运用,商品产量并没有减少,如此一来要想卖的出去就只能降价了。”/p
秦政微微颔首表示赞同,心里也不由的想起秦朝原来的物价政策,基本是一个货物在原产地价格是多少,在一定距离外就加多少,越远价格越高。/p
其实这样的政策虽然很简单,但朴素有效,很适合刚刚建立小农经济的秦,很好的保护了男耕女织的生活。/p
可是秦政要建立的是生活物资极大丰富的未来国家,不可能继续抱着这套简单粗暴的制度,这样商品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p
而没有商品经济就没有大市场,没有大市场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扩大再生产就没有了意义。/p
所以秦政继续朝赵高问道:“不知道爱卿有没有主意啊?”/p
赵高一听有点费解,物价低难道不好吗?但是一向机敏的他突然想起秦政跟那个放肆的老妇人的对话。/p
赵高琢磨到:“谷贱商农,物贱伤……商!陛下是要扶助商贾?”/p
其实秦政确实如他所想是怕商人被压制过头,他可是在未来见识过过分重农抑商的下场,也知道华夏差点被资本列强灭亡的故事。/p
所以秦政要做的就是稳定物价扶助工商,高不行低也不行,要让百姓用的舒服,商人有利可图。/p
赵高想的没那么深,只当秦政是想养一批商贾,留着以后宰了吃肉,借此敛财。/p
所以本来就没有多少商业头脑的赵高,干脆从政治方面出发建议到:“陛下,可以再次官方出面规定物价,给予商人更高的利润,同时也提高商税。/p
用地位和税收压制商人,用国家定价稳定平民,如此一来臣估计能增加不少收入,足够再武装全职兵万人。”/p
赵高的主意就是后代华夏代代相传的“手艺”,重农抑商的基础政策,不但打击了商人做大的可能性,也稳定了国家真正的经济基础——自耕农。/p
秦政听完自然不同意,直接摇了摇头道:“朕是要大秦人人富裕,可不是要损其一补令一。/p
甚至朕还要鼓励商人投资模范工坊,通过作坊的生产丰富大众需求,至于他们借此赚了多少,朕并不在意,只要他们按时缴税就行。”/p
子廉眉头一皱插嘴道:“可是那些技术如此先进,我们告诉商人,商人如果叛变,倒卖出去怎么办?”/p
子廉是搞技术的,人比较直,刚看了那么“高端”的技术,就生怕这些会被人偷走,最后流入敌人手里,那可是大大的不妙啊!/p
秦政却比他想得开,这些技术扩散是肯定的了,最多只是时间问题。/p
况且如果天下遍布类似大秦的势力,他们未必不会研究历代剩下的典籍,拥有先进科技的难度不会太高。/p
秦政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现代人的思路规避一些在后世看来很明显的弯路。/p
而现在秦政已经从作坊和市场的情况中找到了问题,那就是工商的地位,以及它们和士农的关系。/p
大秦还有很强的贵族残余,官僚也都是贵族出身,与三者拉进关系的可能性不大。/p
真要是拉贵族下马,反对力量太强,秦政暂时只打算继续用军工和秦式科举来掺沙子。/p
但是农工商就不一样了了,可以睡他们才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即便现在秦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