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开天辟地(1/2)
最初的时候,冯承乾想把中国海军的第一种航母命名为“中国”级,后来考虑到舰名产生的影响,他才改变了注意,把这种航母命名为“秦始皇”号,以此寓意这是一艘开天辟地的战舰。
由此,中国海军也制订了战舰的命名规范。
一般情况下,航母以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而且主要以帝王的名字命名;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这样的主力舰,主要以省级行政区的名字命名;仅次于主力舰的大型巡洋舰主要以省会的名字命名;重巡洋舰以山脉、山峰的名字命名;轻巡洋舰以河流的名字命名;驱逐舰以人口在二十万以上的城市的名字命名;潜艇主要以动物、特别是水生动物的名字命名;再往下的小型舰艇,则只赋予番号。
“秦始皇”级不是世界上第一种舰队航母。
要知道,在此之前,日本海军已经完成了“苍龙”级的设计,美国海军开始建造“约克城”级,连英国皇家海军都有舰队航母建造规划。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秦始皇”级绝对是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舰队航母。
从一开始,冯承乾就订下了很高的战术标准。
按照冯承乾提出的要求,“秦始皇”级至少能够搭载九十架舰载机,并且能够在一个波次中出动一半的舰载机。
仅次一点,就为“秦始皇”级定下了基本性能。
说白了,要搭载九十架舰载机,“秦始皇”级的机库就必须足够大,而要在一个波次中出动半数舰载机,飞行甲板就得足够大。因为没有弹射器,所以得要求航母的最高速度达到三十四节以上。
把这几项指标确定下来,“秦始皇”级的标准排水量肯定不会低于二万二千吨。
虽然在一九三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研制出了液压弹射器,中国海军也立即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但是也仅能把航母的飞行甲板缩短十米,把排水量减少不到一千吨,其他主要性能指标没有太大变化。
最终,“秦始皇”级成为了大战前新建的吨位最大的舰队航母。
在建成的时候,“秦始皇”级的前三艘,即“秦始皇”号、“汉高祖”号与“汉武帝”号的标准排水量为二万零五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二万三千五百吨,水线长二百一十八米、宽三十二米,飞行甲板长二百二十四米、宽三十六米,标准吃水深度六点八米、最大吃水深度七点三米。
这些指标,基本上确定了“秦始皇”级的作战性能。
正常情况下,“秦始皇”级能在机库内放置六十四架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系留二十六架。在不考虑舰载机起降效率的情况下,最多能够在飞行甲板上系留四十二架舰载机,把载机数量提高到一百零六架。
从载机能力上看,“秦始皇”级在战前建造的舰队航母中,绝对排名第一。
这也体现出了冯承乾对航母应用的基本观点,即航母就是载机平台,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舰载机提供一个理想的、充分的操作环境,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舰载机的作战效率,从而增强打击力量。
单论航空作战能力,“秦始皇”级是“苍龙”级的一点五倍,比“约克城”级高出了将近百分之三十。与英德那些注重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舰队航母相比,更是高出一倍以上,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当然,“秦始皇”级为了在有限的吨位下搭载尽可能多的舰载机,在其他性能上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比如,“秦始皇”级就没有配备巡洋舰级的主炮。
要知道,当时设计的所有舰队航母,哪怕是同样重视航空作战的“约克城”级,在建造的时候都配备了巡洋舰级主炮,最少都是六英寸舰炮,最大的为八英寸,而这些舰炮自然占用了不少空间。
“秦始皇”级的火炮,全是高射炮,口径最大的也就一百零五毫米。
可以说,“秦始皇”级也是第一艘在建造时,就把防空放在首位的舰队航母,而且其高射火力之强大,甚至超过了很多在大战期间建造的舰队航母,火炮的应用方向十分明确,根本不存在疑问。
建成时,“秦始皇”级的前三艘各配有八座双联装一百零五毫米高射炮、八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速射炮与二十四门二十毫米机关炮,高射炮总数达到七十二门,为当时防空火力最强大的舰队航母。
如果不是甲板空间有限,“秦始皇”级还会配备更多的高射炮。
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对“秦始皇”级进行了改造,主要通过增加飞行甲板围裙,在舰体四周增加了数十个炮位,增添了六座四联装四十毫米高射炮与数十门二十毫米机关炮,把高射炮总量增加到了一百门以上。
当然,缺乏对海火力,并不是“秦始皇”级最大的问题。
在整个大战期间,“秦始皇”级都没有与敌舰进行过面对面的战斗,甚至没有遭到过敌小型舰艇袭击,也就没有必要配备对海火炮。
“秦始皇”级的最大设计缺陷,在舰体内部,即舱室的布置方式。
这不是冯承乾的过错,也不是“秦始皇”级设计人员的过错,而是当时没有一个中国的舰船工程师知道该如何设计舰队航母。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航空出动效率,“秦始皇”级的航空汽油库是分散布置的,而且都没有得到严密保护,甚至有一些汽油库就在机库下方,而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缩短舰体内管道总长度,控制排水量。
实战证明,这是非常糟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