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争分夺秒(1/2)
二十四日夜间,李向龙与顾祝同在全面分析了战场情况,特别是二十四日下午的那次遭遇之后,两人都认为,美军第一航母大队已经进入珊瑚海,而且肯定会前往南部海域,甚至会进入塔斯曼海。
为此,李向龙与顾祝同都认为,舰队应该向南机动,争取在二十五日找到目标。
当然,前提是第一航母大队没有进入塔斯曼海,而是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动,不然就算主动向南运动,也追不上。
也正是如此,两人都觉得,在二十五日上午开打的可能性并不大。
就算第一航母大队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动,侦察机在上午有了收获,战斗也会拖到下午开始。
结果就是,两人都没有想过提前让攻击机群做好出发准备。
在侦察机出动之后,李向龙首先派遣防空战斗机升空。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此时西南太平洋舰队已经在珊瑚海中部海域,离美澳洲大陆不到一千公里,而美军的三发远程海上巡逻机的最大飞行半径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也就是说,西南太平洋舰队已经进入了美军巡逻机的搜寻范围。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会遭到攻击,因为美军部署在澳洲的远程轰炸机仅有十多架,其他的全是航程不够远的战术飞机,但是暴露行踪就意味着暴露作战企图,而且还得考虑已经进入珊瑚海的美军舰队。
显然,李向龙与顾祝同都没有想到,第一航母大队会转向北上。
当时,两人都吓了一跳,因为侦察机报告的坐标,离西南太平洋舰队只有不到三百五十公里。
在航母的战斗中,这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了。
侦察机发回报告的时候,最后一架战斗机才升空不到十五分钟。更要命的是,为了准备下午的战斗,李向龙没有加强航空部门的负担,航空勤务人员依然按照正常规律作息,很多人都在休息呢。
结果就是,需要足足一个小时,攻击机群才能做好出发准备。
为了加快时间,顾祝同亲自负责指挥航空作业,并且动员了一切能够动员的人力,加快为战机补充燃油、挂载弹药的速度。
此时,已经是七点四十分了。
在全体官兵全力以赴的情况下,攻击准备工作在八点二十五分完成。
李向龙首先派出的仍然是战斗机,只不过是几架配备了远程电台的长机,而且这些战斗机的主要任务不是为攻击机群护航,也不是去驱逐美军舰队的防空战斗机,而是去搜寻美军舰队。
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等到攻击机群到达,又得过去一个小时。
两个小时之内,美军舰队可以航行数十海里。一般情况下,攻击机群的搜寻范围不会超过五十海里。虽然此次攻击行动的出击距离比较近,参与攻击的轰炸机有足够的燃油去搜寻美军舰队,但是为了提高攻击效率,就得提前派出几架战机去寻找美军舰队,而且最好是速度较快的战斗机。
八点半,执行搜寻任务的十二架战斗机率先升空。
此时,中国海军已经全面换装了舰载战斗机,即由成飞研制的“海鹰”式战斗机,“猛禽”则退居二线。
有趣的是,当时从中国海军中退下来的“猛禽”,有很大一部分在空军中继续服役,并且参与了大陆战争。后来,还有一部分“猛禽”被转交给了缺乏战斗机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并且服役到大战结束的时候。战后,绝大部分“猛禽”都已战损,剩下的也因为性能落后而遭到淘汰。最终,只有两架“猛禽”保存了下来,一架在中国海军航空博物馆里,另外一架则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航空博物馆里。
可以说,“海鹰”绝对是一九四一年最优秀的舰载战斗机。
从性能上讲,要到f-4u“海盗”与f-6f“地狱猫”正式服役,美国海军航空兵才获得了能与“海鹰”抗衡的舰载战斗机,而“海鹰”经过多次改进,其后期型号并不比“海盗”与“地狱猫”差多少。
事实上,“海鹰”是中国海军在这场大战期间服役时间最长的一种舰载战斗机。
除了错过了对日作战之外,“海鹰”几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中的每一场战斗,特别是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三年期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打得最惨烈的两年间,一直是中国海军的主力舰载战斗机。
与“猛禽”相比,“海鹰”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敏捷。
在保持了海军舰载战斗机特有的高速与俯冲性能之外,“海鹰”的敏捷性大大提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战斗机,而不是像“猛禽”那种,仅适合执行截击任务,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性能。
事实上,在大战后期,“海鹰”已经不是性能最好的舰载战斗机了,但是仍然在中国海军中服役,而且在舰载航空兵中服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鹰”能够挂载二百五十公斤级以下的航空炸弹执行轰炸任务,也就是能在必要的时候充当战斗轰炸机使用,其作战范围非常广阔。
美国海军在一九四一年的主力战斗机,即f-4f“野猫”根本不是“海鹰”的对手。
单从性能上讲,f-4f“野猫”与“猛禽”极为相似。
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就通过联合演习,证明“野猫”能够对抗日本海军的“零”战,算得上是一种合格的战斗机。问题是,“野猫”更适合执行截击任务,很难与灵巧的战斗机进行格斗。
有趣的是,美日海军在联合演习中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