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平战戡乱养生息(1/2)
长史张昭因一言不慎,被孙权砍伤了肩膀,此事发生在众人议事的大堂之上,自然无法隐瞒。江东军中,因此事而愈发军心涣散。张昭的亲信部曲自然为之愤慨,而紧接着鲁肃率其部众三百余不辞而别,更让人觉得如今孙权已是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了。
此事传到阳羡时,朱治起初还有些怀疑,但随后更多的消息证实了此事,使得朱治不得不为之感叹。
朱治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他本是丹杨故鄣人,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到了中平五年,被孙坚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宗帅豪强,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及至初平二年,关东军反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往徐州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后来孙坚战死,朱治便辅助孙策,依附于袁术。也是他劝孙策返回江东自立,并且在建安二年举孙权为孝廉。可以说朱治历事孙氏三代,和虞翻一文一武对吴会士人起了模范作用。故此也深受孙权依仗,被任命为吴郡太守,领兵驻于心腹之地。
然而朱治与吴地大族关系密切,自身也有一大批部曲亲信,现在这种局势之下,他就不得不为将来考虑了。这段时间顾、陆等世家没少派人来见朱治,所言者,亦不外今后之事。对于朱治来说,他虽然资历高、功劳大,但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江东局势糜烂至此,朱治也知道无力回天,更何况世家大族已经表明了态度,不再支持孙权,那么孙权的败亡就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刘琮会是个明主吗?对于他这个疑问,前来劝说朱治的顾徽,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就现在看来,世家大族也好,军中将领也罢,除了归顺依附于刘琮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这么说,子叹其实也并未得到过任何承诺?”朱治有些疑惑,既然顾徽已经向刘琮表示过支持之意,怎么能不争取到刘琮的许诺呢?无论如何,治理江东是离不开这些世家大族的。
顾徽微微一笑,说道:“其实这么说,也未尝不可。然而当时徽微服前往,只是表达了诸大姓对其取江东之地乐见其成,并无谈及其他。当然以徽看来,刘镇南志向不止于此,所以今后之事,还要观其言行。至于府君所虑者,或不至成真。”
他说的顾虑,自然是指朱治担忧归顺刘琮之后,被剥夺兵权,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发生,毕竟朱治的身上孙氏的烙印太深,而朱治却不想就此销声匿迹,只做个富家翁便能满足。他的志向和部曲的前途,都系于一身,怎能甘愿交出兵权呢?
“刘镇南之志,固在天下,治早有所闻。然治也曾听说,荆州军制却与江东不同,尤其是其执掌荆州之后,削部曲,散私兵,以荆州八郡供养其军,所部皆统于将军幕府,出则虎符调兵,入则归于帅帐。”朱治说到这里,不由慨然长叹:“如此一来,岂不是尽收军权,诸将战时才可领兵,且兵出于上,于将领而言,不等若是兵权皆无吗?”
顾徽闻言皱眉不语,对于荆州军制他也是知晓的,朱治这么说,自然没错。这便成为了江东军诸将颇为顾虑的一点。他们习惯了部曲私人所有,而这背后更深的则是治理制度的不同。
部曲私兵皆为将领私有,甚至父子相承,兄终弟及,在这个乱世中才是常态。尤其是江东军中,更是如此。也正因为这样的领兵世袭制度,才有了食邑制度。比如朱治现在是吴郡太守,而他还有食邑割娄、由拳、无锡、毗陵等地,否则他拿什么来供养这八千余人马?若是加上之前被调到孙权帐下的三千余精锐,实际上直属于朱治麾下的有一万余人马才对。
与之相比,荆州军将领虽然也有食邑,但多是用以供养家族,军队既然不是私人所有,食邑便远不如江东将领这么多。而且拥有食邑的据说只有魏延、赵云、黄忠等大将,至于其余人等,只有赐田。就连贾诩当初被刘琮封安众为食邑都坚决不要,最终赐田百倾而已。
“府君难道未曾想过,刘镇南为何会如此吗?”顾徽见朱治对军权恋恋不舍,心中有些不屑,但绝不会在面上露出分毫,反倒认真对朱治说道。其实他这样诗书传家的世家子弟,是很难理解朱治这样自尸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人,对于军队的那种深深的依赖和须臾不舍分开的心态的。当然这也并不妨碍他从另一个方面对朱治进行劝说。
对于这个问题朱治何尝没有想过?在他看来,军权收于将军幕府对于统帅来说,自然是利大于弊,然而对于依靠军队才有发言权的将领来说,则无疑是削弱了他们的权力。
“府君所言,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府君可曾记得,刘镇南是如何成为荆州之主的。”顾徽的声音不自觉的有些低:“若非蔡瑁叛乱,刘景升又怎么会横死府邸之中?那蔡瑁敢于反叛生乱,所依仗者,不就是其蔡州上的部曲私兵吗?”
朱治听了心中凛然,下意识的点头道:“如此说来,他收拢兵权,倒也说的过去。”
话虽如此,可朱治还是有些不甘心,他现在手握重兵,就这么轻易投降,会不会被刘琮所看轻了呢?
“府君此举,乃是出于大义!”顾徽见朱治犹豫不定,挺直腰背正色说道:“且不说江东久经战火,人心思定。就拿镇南将军来说,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