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第377章 凝聚离心(上)(1/2)
第三百七十九章凝聚离心(上)
在结束了总领事馆的宴会后,第二天的中午刘继业便乘坐专列从上海返回了江宁。也就是在路上,北京的袁世凯于西元1912年的5月20日正式下达了一封任命书,任命江宁都督刘继业兼职新成立的长江巡阅使,统掌江苏与安徽两省之军务。
这封任命实质上是将安徽正式置之于刘继业的指挥下!
本来明眼人都知道安徽都督关启平资历薄浅、又不是安徽籍贯,完全是因为是刘继业的老下属才被刘继业硬是推上了安徽都督的位置。自然的,关启平也得投桃报李,对他的老上司刘继业尽心尽力。
不过这毕竟是两个都督之间的关系,至少从台面上看,两人都是平起平坐的都督,互相谁也不归谁管辖。
然而现在,随着刘继业被任命为长江巡阅使,两人就真正成了上下级关系了。刘继业将有充分的理由介入安徽事务中,甚至将此省份操控手中。也由是,刘继业成了地方都督中最有权势之人,名正言顺坐拥两省之地,引得无数都督羡慕。
无数目光再次汇集北京和江宁两处,对这份颇为突兀的任命非常好奇。
当刘继业晚间回到江宁的都督府得知了这个消息时,他并未如前来通报的陈光甫那般兴高采烈,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因为根据刘继业与袁世凯此前的约定,这长江巡阅使一职要等到国会选举完成后才任命的……现在袁世凯忽然单方面提前任命了下来,其背后的目的……
其实在昨天上海总领事馆的晚宴上,刘继业就已经察觉到了迹象。英国驻上海总领事法磊斯那一句‘高升’,意味着英国的外交系统已经提前知道了部分的情况,而消息只有可能是来自北京方面的……
表面上,这次任命涉及到的直接当事人为:下达任命的大总统袁世凯、接受任命的江苏都督刘继业、以及相关当事人安徽都督关启平。但是实际上,根据刘继业的分析,袁世凯的意向其实非常明显。
之所以刘继业当初与袁世凯议定在国会大选后再任命自己为长江巡阅使,是为了避免刺激到同盟会。毕竟长江巡阅使这等明显又实在的好处,世人不会相信袁世凯会无缘无故送到刘继业的头上。在如今实质上有些三足鼎立的局面,很难不让同盟会的诸公猜测袁世凯与刘继业两方是否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合谋。
无论同盟会此刻内部分裂到了什么程度,至少在限制袁世凯这一大方向上大家都是一致的,区别更多是多或少、是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的问题。
这个时候,刘继业再要与宋教仁方面去合作,可就困难多了。
接受任命?那么必然地自己此前与宋教仁协商的,对方进入国会后大家互相协助的协议,自己谋求一步一步影响中央决策的规划就要泡汤了,与宋教仁的合作将受到很大影响。
不接受任命?一来袁世凯已经发出任命,已经发挥出作用。自己拒绝任命将会更令人揣测。二来,袁世凯亦可以借势以刘继业你自己拒绝了为由,堂而皇之的更改承诺……
书房内,刘继业将那份电报扔到了一旁,系开了自己领口,苦笑了出来。
或许是辛亥革命后,自己一路都走得太顺畅了,在并未承担过高风险的同时走到了今天近乎理想的地位。自己,有些过于小窥民国政坛上的老狐狸了,也有些高估自己的政治手腕了。
就像当初刘继业在安徽问题上甚至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津浦铁路沿线狠狠较量了几回合一样,现在袁世凯找准机会给自己与同盟会之间挤眼药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么……若是袁世凯放弃如此有利的机会,那才有问题了。
过于注重小节,难免让自己的视线被手段、被谋略所拘束……自己,其实最大的优势,是对大势的了解啊!是借助大势的潮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现如今的大势是什么……?
此刻刘继业真正开始冷静下来,全盘统筹地分析。他来到书房内悬挂着庞大的全国地图前,沉默不语。
民国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但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远未得到化解。革命党与袁世凯的矛盾、袁世凯的北洋系统内的矛盾、地方实力派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地方立宪派与革命党的矛盾……这一切的一切矛盾,汇聚一起,就成了一个大势所趋,那就是地方离心力!
没错,贯穿整个民国的大势,就是地方与中央的不间断的斗争,从开始到终止,中华民国、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从未真正解决地方离心力这一问题。而袁世凯自己哪怕在历史上能够极为顺利地剿灭同盟会的二次革命,在某种程度的实质上统一了中国,但是就连他也无法抵御地方与他的北洋系统的离心力。
最后只能想出称帝的方法来试图解决离心力这一问题,然后在不切合实际的行为举止下一步步走向灭亡。
而离心力在大局上的表现,就是军阀混战。更具体的表现,就是大军阀下有中军阀、中军阀下有小军阀、小军阀下有军头、军头下,甚至在连排级中间都存在着山头。
这一现象是怎么出现的呢?来自于清末以来权威的丧失、来自熟悉规则的破坏、来自破坏后不完全的建设、来自破坏权威后却无法竖立起信的权威出来、来自人性自私的一面得到无节制的放大。
原本大一统的局面被破坏后,原有的秩序和权威崩坏后,新建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