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流言四起(1/3)
在斥候几乎损失殆尽之后,一支支武军只能固守城池待援,但他们等来的,只是满腔复仇怒火的明国大军。
一般来说,守城比攻城要省不少力气,许多名将都不喜欢去强攻敌人的城池,因为守军凭借城墙和守城器械,能够给攻城一方造成巨大的伤害。
但是武军先锋军发现之前攻下明国城池很容易,现在被对方攻下也不难。
一座城市的易手时间,基本上不超过三天。
武军攻下明国城池容易,是因为吕正心暗地里给北方各城城主命令:“武军攻到时可以投降,不算投敌,只要在适时反正即可。”
而明国很容易攻下城池的原因,则有三个。第一,城内民众与城外明军里应外合;第二,斥候、信使、征粮小队不断被杀,造成了武军士气低落;第三,攻城明军的数量远超武军,往往是数万对数千。
这三个原因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如果不是第三个原因,城内民众未必有胆反正;如果不是第二个原因,武军也不会等到数万敌人兵临城下才知道情势不妙。
甚至有一支武国军队在最前方的城池固守待援,却一直没有受到攻击,最后派出信使向周围几个城市的友军求援,才发现那几个城池竟然在一个星期前就已经被明军收复,他们的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座彻彻底底的孤岛。
当那支武军想要逃跑的时候,被以逸待劳设下埋伏的明军一举成擒拿,全军覆没。
不到一个月时间,武国之前气势汹汹的攻势被完全瓦解,攻下的几十个城市,也全部被明军收复,反而损失了近十万的精锐部队。
这一仗之后,萧山军衔前的“代理”两个字就被去掉,不过同时去掉的还有“大元帅”三个字,他被责令带亲卫回七星城述职。
一般在战时回去述职,结果可以预见,不是被砍头,就是剥夺军职做一个虚衔贵族,反正在军队中不会再有出头之日。
而这次任命的大元帅,武王终于没有任人唯亲,选择了左骁卫大将军李错。
李错也因此成为了武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武国王族之外的异姓大元帅。
成为元帅之后,他第一次召集将领就是分析上一次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就因为少了雇佣军。
在对翔国作战时,有很大一部分翔国人组成的雇佣军,充当了武国大军的耳目。
无论是对翔国的地形,还是守城方的优势劣势,他们都是了如指掌,自然也给了武军更佳的攻击选择,如果翔军要来偷袭,他们也会抢先知道并提前报告。
当时武国正规军与雇佣军也是相互配合,正规军强攻城市,雇佣军负责扫荡乡镇,那时正规军的信使跑个上百里都别想看到一个活人,更不用说被伏击。那时也不用征粮队去征粮,光吃雇佣军上缴的那部分就够了。
正因为两者相互配合,几乎没给翔国人留下任何抓漏洞的机会。
而现在武军分散兵力,狂攻明国各大城池,但是对城市附近的乡镇,却没有进行任何扫荡,这样斥候、征粮兵被伏击就非常正常,最后也直接导致了这次武军惨败的恶果。
李错的一席话,说的人人默然。
毕竟萧逸飞大元帅不明不白地被翔国刺客刺杀之事,疑点实在太多,如果翔王真有胆子杀萧逸飞给翔国人报仇,那他就不会与武国大军里应外合,破了这古都城;
而之后那八千左武卫的表现同样很奇怪,按照道理来说,他们是萧逸飞真正的嫡系,见到大元帅被暗杀,他们最正常的反应应该是屠了古都城王城,将所有带有翔国王族血统的人杀个干干净净,可他们只是带了萧逸飞的尸体一路往南,直接跑回了泽伦要塞。
大王的表现一样令人感到摸不着头脑,按理说一国大元帅在获得如此大的功绩后被暗杀,至少应当举行国葬来进行悼念,但是大王只是追封萧逸飞为梁国公,谥号守正,就再无其他任何赏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官方似乎在竭力淡化萧逸飞的影响力。
而南方左武卫的表现同样古怪。吕学文并没有北上攻击翔国人,反倒是在吕唯晨的帮助下,对左武卫进行了大清洗,两万余名武国人类战士(包括数十名将军、统领等高级军官)以身体不适为由,被迫退伍返回内地或者铁柳城;之后吕学文还杀害了附近几个城市的光明圣庙的多名神职人员,并彻底摧毁了当地的光明圣庙。
许多光明牧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死的,而这恶行,更是让吕学文变得愈发“臭名昭著”。
这种种因素加起来,“萧逸飞”这三个字几乎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忌,想不到李错刚刚当上代理大元帅,就在大谈萧逸飞政策的正确性,众人一时间当真不知道如何回应。
不过说来也正常,这李错不是萧逸飞一步步提拔上来的吗?
“难道就真的只能用雇佣军那种丧尽天良的制度吗?”良久,右武卫大将军萧善长打破了沉默。
“不。这种制度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杀伤面过广,有伤天和,乃至折寿,所以我并不打算使用雇佣兵制度。”
另外有将领道:“那我们如何应对敌人这种先以‘农村包围城市’,扯断各军联系之后再发动攻击的战术呢?”
“萧大元帅的攻击计划是环环相扣的整体。既然我们不想使用雇佣兵制度,那他之前四处出击,多点开花的战术,虽然战果惊人,效率极高,可我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