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章:挤兑风波(一)(1/2)
“听说了没,皇帝把银行的钱挪用去享乐,听说要在宫内修建十几座大殿。”
“我还听说,皇帝还要效仿商纣王建酒池肉林。已经挪用了银子数百万两。”
“什么数百万两,我听说已经挪用了上千万两了。”
“什么?这么多!”
“是啊!赶紧去银行把银子取出来吧!去晚了可就没了。”
“同去,同去。”
大街小巷,酒楼茶馆里到处都是谣言满天飞,迅速就引起了无知民众的恐慌情绪,满大街的老百姓纷纷奔向皇家银行,生怕去晚了就拿不回银子了。
在挤兑潮发生之前不久,通州商会和晋商票号已经将存入银行的两千万两白银全部取出,意想着皇家银行会因此资金紧缺,进而被挤兑倒闭。
此时的北直隶各州县,大量老百姓都把手上的余钱存入了皇家银行,从而吃点利息。这年头10的利息,还是非常可观的。在这个资本比较紧缺的时代,银行给10的利息也很正常。毕竟主流的投资项目还处于一片空白,这些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如果连10的利息都赚不到,那这生意真的是不要做了。
这种5年才有10的利率,比民国时期的银行利率要低一些,民国时期的银行,很多存三年就有10的利率。只是这个年代,毕竟只有大明皇家银行开出了存款利率,所以非常吸引人。
大量老百姓在皇家银行的鼓励之下,将零钱攒下来,然后存入大明皇家银行。
此次谣言一起,这些老百姓顿时全慌了。前去皇家银行各分行挤兑的老百姓排起了一道道长龙。
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生怕取不回银子。
面对这些挤兑的老百姓,以及一些存入了大笔银子的富商、权贵,大明皇家银行一律二话不说,直接照办。
朱由校的内帑的银子是放在皇家银行的,但并不是给皇家银行用来投资,也不吃利息。只是方便采购物资的结算活动,以及用于皇家银行面对挤兑风波的时候应急所需。
此时朱由校的内帑,已经拥有了将近1000万两白银。
半年下来,琉璃制造厂所制造的玻璃制品,在全国再次盈利280万两银子。因为销售不是当初那么火爆,所以进入下半年的时候,玻璃制品已经进行了第一轮的降价,什么至尊豪华版试衣镜,价格已经下降到了5万两,价格直接砍了一半,降价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值钱舍不得花那么高加强买玻璃制品的富裕阶层,在降价后便出手购买了一些。同时琉璃制造厂还推出了眼镜,此时的中国也有眼镜,只不过是用水晶打磨而成,成本比较高。
税务局上半年则一共在北直隶收税120万两,基本上所有和普通百姓无法挂钩的经济活动,都被征了税。
官盐销售方面,也已经扩大到了北直隶各城镇,几个月下来盈利了143万两。但是私盐在农村依旧普遍存在,只是在北直隶的城镇之内将私盐,以及其他商人所贩卖的官盐都全部清除一空。
大明皇家银行也产生了微弱的盈利,通过给皇家资本以及民资提供贷款业务,盈利了30万两。而铸币方面开始成为盈利的主力,大半个月下来也盈利了50余万两。
这些盈利加在一起,就有将近630万两。
李三才的资产陆续变卖之后,又得到了53万两,这当然不是李三才的所有不动产,只是其中一些优良资产被皇家资本所消化了,例如土地、商铺等等。
还有辽东、东江明军的军费,并不是一次性给完,而是每个月陆续的给。并且很多作战物资,都是皇家军工厂,以及济民粮行来提供,所以军费并不需要拨出去,而是把物资运往前线。
这些银子林林总总的加在一起,上千万两的白银储备,足以让大明皇家银行因对此次挤兑了。
大明皇家银行目前也仅放贷了900多万两白银,就算是所有储户将银子取出,内帑依旧还有100万两银子。
此前贷款放不出去,主要还是没有足够的投资项目获规模。
如今皇家农业公司,以及济民粮行都走上正轨,形成了一套运营模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资金需求。
只要撑过这次挤兑,当资金回流的时候,大明皇家银行反而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大爷,您一共在皇家银行存入白银100两,存期为5年,您已经存了大半年了,目前拥有利息6两3钱4分。您要是现在取出来,这些利息可就没有了。”柜台前,工作人员对一位前来取钱的老大爷建议道:“本行还是建议您继续存储。”
“不存了,我要取出来,全部取出来,这是老朽的棺材本呢!”老大爷有些急切的说道。
“好吧!马上给您办理,您要银子还是银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多说了,面对这些普通老百姓他们还是会劝上一句的,听不听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银元吧!这东西好用。”老大爷说道。
“好的,需要我们派人护送您回家吗?”工作人员一边让人去清点银元,一边对老大爷问道。
“要的,要的。”老大爷也不放心,生怕路上被人抢了。很快老大爷拿到了120块银元,以及24个大铜元。银行马上派了三名京营士兵,将老大爷护送回家。
此次前来取钱的老百姓实在多,所以朱由校从京营抽掉了大批兵力,前往皇家银行个分行维持秩序,并护送储户回家。
这样的服务,倒是让不少老百姓感觉贴心不已。
“我要取款,我要取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