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2)
太平公主是以她的聪慧颖悟著称于世的。这也是她的母亲武兆为什么对她尤为钟爱。其实这也就是武皇后与众不同的地方,无论她身处怎样的环境,她都会对身边有才华的人格外看重,尤其是那些女人。她不管那些有智慧的女人是谁,哪怕她们是她的敌人。比如她就特别钦佩那位曾写过《女则三十卷》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她虽然没有能见到她,但长孙皇后所遗下的《女则》她却是读过很多遍。她尽管不喜欢长孙皇后对女人的规范,但是对那个女人勤于思考的生存方式是非常欣赏的。再比如她由衷佩服的那个叫徐惠的女人,她知道徐惠被召进宫里,并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她朝野尽知的才华。也许是唐太宗见到的漂亮的女人太多了,所以他才厌倦她们,而对徐惠这种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女人情有独钟。就在武兆被打人冷宫的同时,徐惠却从才人到婕妤不断地升迁着。按理说武皇后应当对徐惠刻骨仇恨,但是她依然敬佩她甚至仰慕她。在某种意义上,当她身陷绝境,仍不放弃,日夜在文学馆内发奋读书,其实就是徐惠在激励她。是徐惠身上的那知识才华在诱惑她。
所以,当日后武兆有了这个宝贝女儿,她对女儿最深切的关爱就是为她请来了最有学问的老师。在学习的问题上,她打破了纲常lún_lǐ,坚持儿女平等。她甚至觉得,唯其女人,才更需要智慧才华,来帮助她们摆脱性别所带给她们的微贱和不幸。她不喜欢女人太依赖于她们的青春美貌。青春美貌固然重要,她就曾拥有过惊世的美貌和青春,却依然不能摆脱冷宫的窘境,而是当她拥有了老学士所给予她的智慧和才学,她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所以,她对女儿的要求是,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女人。这便是武兆作为皇后与历代皇后不同的地方。这也是她为什么下决心,把仇人的后代接到自己身边,并把婉儿介绍给自己女儿的真正原因。她是希望婉儿能影响太平。她希望公主也能从婉儿的文章和诗词中,看到那卓然超群的智者的风范,尽管,婉儿只是个子仅十四岁的小姑娘。
然而太平公主见到婉儿之后,还是很格格不入的那种感觉。这是两个都很聪明也很有才华的女孩子之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不是妒嫉,更不是仇视。但却是若即若离,彼此利用,相互戒备而又相互依赖的。这就是她们从相识就采取的一种各自的态度。日后,她们也就始终延续着这样的一种关系的状态。而其间,当然还有一种从小一起长大的那种近乎两小无猜的友情。毕竟,成长中的太平公主是需要一个除母亲之外的能理解她的女伴的。她的很多闺中的私语,也是需要找到一个同龄的姐妹一般的女孩倾诉的。
那么那就是婉儿。
婉儿的之所以能将她和太平公主之间的这种近乎友谊关系维持毕生,还在于绝顶聪明的感觉很快就找准了她和太平公主之间的那种主仆关系。她总是能够坚持住自己奴仆的立场,总是心平气和地看待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后来,无论婉儿的才智有多高,官位有多高,她都坚持着自己是太平公主的奴仆。而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便很快消除了太平公主的某种防范,而使她们确实是建立起了一种甚至超越了主仆关系的纯粹的友情。而这友情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她们得以相通甚至得以平等的那一份智慧。那种在很高的位置上的女人的智慧。是智慧使她们能够对话;也是智慧,使她们能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相互关照和帮助,搭救对方于危难之际。
她们便是因了这智慧,将她们的友谊维持了很多年,乃至于毕生。无论皇室中的男人和外戚们是怎样地争斗,而婉儿又是多深地卷入到了这争斗的旋涡中,但她却从来没有一丝—毫地伤害过太平公主。而智慧的太平公主也自然是了悟了婉儿的这一片苦心的。所以她才能在婉儿最终被唐玄宗李隆基所杀害的两年后上书,奏请圣上为婉儿恢复名誉,赐谥“惠文”。这大概也算是太平公主对婉儿多年来对她的爱护和友情的一种报答了吧。她是敬佩婉儿的。婉儿已经是她政治的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婉儿怀有着另一重敬重的,是从小就生活在相王府中的相王李旦。旦是武皇后最小的一个儿子,也是最有忍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最聪明的孩子。天性的柔韧和总是急流勇退的性格,使旦始终对婉儿采取了一种不卑不亢但却又十分友好的态度。当出水芙蓉般的婉儿突然出现在母亲身边,当婉儿的那一份才华和清纯突然闪亮在他的眼前,他不是不动心,而只是没有能力卷进二哥、三哥对婉儿的那明争暗斗的抢夺中。他永远不会夺人所爱。哪怕那所爱就在他的身旁。他当然也像所有的男人一样,是喜欢婉儿那种既美丽又聪明的女孩的。他认为婉儿是那种世上罕见的奇女子,就像是百年千年都不会再出现的他的母亲武兆一样。所以他才格外地钦佩婉儿,在钦佩之中的那种很深邃的敬重。所以当他的两个哥哥先后离开朝廷,而偏偏是他坐在了天子的位子上,他便像敬畏母亲一样地敬畏母亲身边的这个婉儿了。他甚至已不再把婉儿当他的同辈人来看待,而是把她当作了母亲那样的长辈。尽管婉儿比旦还要小两岁,但李旦在感觉上确乎是要比婉儿弱小了很多。所以他对婉儿从未怀有过非分之想,而他本来就没有很多能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