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周邦彦(十六首)(3)(1/2)
桃溪1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3。当时相候赤栏桥3,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4。雁背夕阳红欲暮5。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释】
1桃溪:传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二女子,邀至家,留住半年。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山中气候草木常如春时;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见《太平御览》引刘义庆《幽明录》及《太平广记》引《神仙记》。
2这句是以秋藕丝断后不能再连喻人别后无法重逢。
3赤栏桥;赤色栏干的桥。温庭筠《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4岫(xiu秀):峰峦。列岫:陈元龙注引谢《郡内高斋闲望》:“窗中列远岫。”这句是指许多青色的山峰呈现在烟霭之中。
5这句是说傍晚时分雁背上承受着夕阳暗红的斜晖。
【简说】
本词上片先借刘阮上天台事引出当年一段艳遇。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进行解释,以昔日之相会与今日之独寻对比,从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下片先写景,再抒情。《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有似拙实工者,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所谓人如风后之云,指留不住,亦即不作从容住之意。而情似黏地之絮,形容情意缠绵,反衬绝来无续处的苦闷。
“烟中”两句,是以写景联系上下文。“雁背夕阳红欲暮”,通过雁背将傍晚景色渲染得十分生动,成为传诵人口的名句。
夜飞鹊别情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1。斜月远堕余晖。铜盘烛泪已2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3,探风前津鼓3,树杪参旗4。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5。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6。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7。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8。
【注释】
1凉夜何其:即“夜未央”,意为夜已深但尚未到天明。《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孔颖达疏;“言夜未央者,谓夜未至旦……未旦,夜半是也。”
2相将:相随。离会:分别前饯行的聚会。
3探:注意。津鼓:渡头击鼓,这是开船的信号。
4杪(miao秒):树木的末梢。参(shen申)旗:参是星名,参旗即天旗。
5花骢(cong匆):花马。李贺《代崔家送客》:“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这两句不说自己骑马送行时为离愁所苦而无精打采,却说花马也懂得别恨,即使挥鞭催促,它只是慢吞吞地走着。
6重红:形容落花之多。钿:女子所戴的首饰。这三句写归途经过清晨饯别之地,只见斜阳凄迷,照着满地落花,把遗落下来的首饰等物都掩盖住了。这是说落花盖住离会的遗迹。
7兔葵燕麦:路旁的野葵、野麦。《古歌》:“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旁燕麦,如何可获。”这两句连接上文,指出离会既散,人亦远去,此地唯见长得一人高的野草在残阳之下空自摇荡。
8班草:将草铺开,坐在地上。《后汉书·陈留老父传》:“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注曰:“班,布也。”欷歔(xixu西须):悲叹声。这三句写自己因伤别而徘徊不忍离此,独自铺开野草,藉地而坐,一面叹气一面将酒洒在地上(表示无心饮酒),同时极目遥望西方远天,对离去的行人表示无限思念之情。
【简说】
题目是“别情”。上片起句点出“送人”,这是全词中心。“河桥”是送别地点。接着便从事件、地点引出离别情景。“斜月”三句,具体介绍离别之夜。“斜月”是夜景,“烛泪”表明这是饯别之会,“凉露沾衣”是“散离会”之时。“探风前”几句说明行人匆匆上船,自己骑马再送上一程。
下片写归途。经过分手之处,已是人迹杳然,只见斜阳映照荒草,徘徊留恋之余,不禁远望行人所去的西边,以寄托自己无限深情。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1。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2,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3。
【注释】
1向暝:指天色将晚。
2寒声:指雁鸣声。
3消夜永:消磨这长夜的光阴。
【简说】
先从气候、环境说起,这是时阴时晴的秋天,由于天已将晚,使得院落交得格外凄清冷寂,这又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索寞之感。他伫立庭中,倾听天边有无雁鸣之声,这是希望雁儿能带给他一纸平安书信。由于云深,连雁影也看不到,那末雁儿传书的希望显然是落空了。
下片是写书信都无,只有借酒浇愁;但夜深酒醒,万籁俱寂,一灯相对,灯光将自己孤独的身影映照到墙壁上面。此时此刻,真有长夜漫漫、何以为遣的感叹。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1。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2,暖日明霞光烂3。水盼兰情4,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5,眷恋雨润云温6,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