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施新政华夏三统(1/2)
禹王开国四年,华夏国空前强盛,民富物丰,黎民数量速增。唐尧见新政已深入民心,朝政健全,君安臣乐,各司其责,华夏国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理应推动新一轮的新政,促进华夏的发展。
唐尧在书房里来回渡着步,思考着新政应从何处着手。思来想去,思绪不知不觉地回到了二十一世纪的记忆中,他好象听师父清风道长说起过;夏朝的文字,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还有,在夏朝曾经出现过‘布币’。记忆在脑海中一出现,唐尧立刻意识到,这都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坐了下来,详细地给禹王写了奏报,在书写中,突然又一想法出现在脑海里,那就是通邮。他将这三项归纳为‘三统’,即;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疏通邮路。
这日,适逢大朝,唐尧第一个出班向禹王奏报。
施礼后,唐尧道:“敬禀禹王,禹王英明贤能,华夏国繁荣强盛,开国四年余,华夏国黎民速增两成,已有几十万之众,农桑、制艺,物品交易日益剧增,我朝创史无前例的新政,上承天道,下合民心,各行各业欣欣向荣。臣以为,理应再出新政,乾坤更新。”
禹王仔细地听着唐尧的奏报,大殿内的众大臣鸦雀无声。众大臣心里明白,只要首辅在大殿上宏篇大论,众人又要忙活几年了。
这时,禹王道:“首辅有何真知灼见,促进华夏更新,今日恰逢众大臣在朝,不妨直奏,本王与众大臣一同商议。”
唐尧恭敬地道:“臣所奏报,共有三条,一、我朝的文字,以黄帝、仓颉文字为基础,虽略有增加,已不能满足现在朝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字,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中之重,它能使民智大开,政令上通下达,表述发明创造,记载天象、物象、朝政、民事,以致流传后世。此为朝廷头等大事,不可小觑。”
禹王道:“首辅有何方略解此困境?”
唐尧应道:“以禹王为首,三辅十卿,用各自常用语言,造字汇集后,通过编撰,通晓臣民。”
皋陶站出来对禹王道:“禀禹王,臣以为,首辅此奏恰逢其时,老臣历经三朝,唯华夏开国以来,神州天下乾坤更新神速,日新月异。首辅此略也很得方,只是不知首辅以每人多少字为宜。”
唐尧道:“真是‘国有一老,好比一宝’,皋辅已辅佐神州三朝帝王,深知朝廷与黎民所求,晚辈愿闻皋辅赐教。”
唐尧一番忽悠,皋陶像吃了蜂蜜一样,心里甜滋滋地,笑哈哈地说道:“首辅如此谦和,皋陶就倚老卖老一回吧,本辅以为,禹王与三辅以一百字为宜,十卿六十即可,不知禹王和首辅以为可否?”
禹王看了一下唐尧,唐尧微微点头。
禹王道:“准皋辅所奏,百日内,本王与三辅十卿所造之字,在禹王殿汇集,不知首辅所奏第二条是什么?”
唐尧道:“如今华夏国南北东西迢迢数千里,各地天象、物象各不相同,各产物品不同,为此,就有了物品的互换流通,早期的以物换物,受地域之限,以当今华夏国之情,这种方式已是不公、不平、不方便。神州自黄帝起,以蚌为币,且不说蚌越来越少,携带也不方便。臣以为,货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朝廷掌握天下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应以华夏国朝廷为主,制作一种特殊的、方便携带的币种,便于货物交易流通。”
禹王问皋陶:“皋辅以为如何?”
皋陶答道:“皋陶几十年为臣,也没想到如此妙方,首辅大才,老臣拜服。”
唐尧向皋陶深施一礼,也没说什么。
接着又向禹王奏道:“臣所奏第三条也是一通,只是与前两条音同字不同,第三通是通邮。华夏国开国四年,九州与所属各邑,路路相通,为确保王命与下情快速通达,可在官道上,每八十里设一官驿,这样如有紧急要事,无论是王命下达,还是下情上奏,都可在官驿换马,可方便快捷传递急情,方便禹王决断国是。再者,华夏国现在人员和物品流通频繁,官驿也可作为打尖歇脚之处,既方便了黎民,也可增加收入,以养官驿所需费用。”
禹王听后,没有询问任何人,直接道:“此策甚好,本王准奏,不知首辅的三策可有期限?”
唐尧道:“文字的期限,就以禹王所说的百日为限,此事以皋辅总揽,在禹王殿汇集后,皋辅组织人手编撰,并在众大臣中传授,然后向各州各邑扩散传授,使天下臣民皆识。官驿有姒辅总揽,一年内完成,禹王可下召各州各邑协助,加快进度。货币需要制样,和设计制作专用造具,并且要精算出,华夏国货币的流通数量,整个过程较艰难繁杂,此事就有我来总揽,力争年内完成。”
禹王知道,唐尧每次重大的奏报,都是成竹在胸,条理分明,因此,当殿下召:“准首辅所奏,即日起,总揽之人,各尽其责,限期内完成,如有不明之处,与首辅商议,事关华夏国大计,望诸位尽心尽力。”
散朝后,禹王留住唐尧,回到了禹王府。翁婿俩泡上一壶兰花茶,边喝边聊。
禹王问唐尧:“父王有一事不明,你为什么说货币对国家最重要?”
唐尧笑着答道:“今天我在殿上对众大臣只是讲了一个粗略的大概,此事若以开始就让他们明白,会引起一些不轨之人的贪心。”
禹王道:“此事有真么严重?”
唐尧道:“我给父王打个比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