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论天象语惊禹王(1/2)
禹王看过了唐尧的神功,心里好感骤增,见唐尧谦恭温和,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心中暗想;此子若为我所用,定能助我安邦定国。想到此,禹王决定大体了解一下;唐尧师出何人。
禹王道:“唐公子神功已非世人所及,不知师从何人?”
唐尧道:“回禹王,师父乃世外之人,曾要我对天盟誓,不遇师父的故人和亲人,断断不可说出师门。”
禹王暗想;此子话已至此,也只能旁敲侧击了。禹王又问道:“不知唐公子除武功神奇外,还另有其他所学吗?”
唐尧答:“臣下还略懂医道。”
禹王道:“医道之中,有多种技艺,不知唐公子精通何技。”
唐尧答:“我师父常年行医,内外兼修,尤其以神针独步天下。”
禹王听后,沉默良久道:“我有一故人,堪称这世上医道第一人,他的祖父曾是我祖上的师父,当年我十七岁,受王命治水之时,曾到神农山中苦寻百日,有幸相遇,当时他已近二百八十岁,世人称老神仙,当时我要拜他为师父,老神仙对我说;你命不在医道,我若收你为徒,有违天道,我可传你养生之道和几个药方,这些你今后一定能用得着。我们俩在一起待了三天三夜,他的治水方略启发了我,使我受益非浅,成就了我今日治水之功。光阴匆匆,六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老人家,不知他老人家还是否健在。”
唐尧这时忽然灵台一明,心中暗想;我怎么给忘了,禹王的祖先是黄帝,那他祖先的师父,不就是我师父的祖父吗,再说禹王治水之初,受到我师父指点,他与我师父应该有半师半徒之名。看他刚才谈到六十年没见师父时,默然神伤,真情流露。
唐尧想了一会,恭敬的施礼道:“臣下不敢欺瞒禹王,我的师父正是老神仙。”
禹王一听,满脸惊喜,对唐尧道:“唐公子是我故交之徒,难怪有如此神功,他老人家还好吧?”
唐尧答道:“师父很好,现在每天出去采药,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禹王听后惊叹不已,对唐尧道:“你师父的祖父,是黄帝的师傅岐伯,岐伯对授艺传道非常苛刻,他告诫后人,不具非凡天资的人,不得收入门下。你既然入了老神仙的法眼,定是天资非凡。本王看你年岁不大,不知跟你师父修炼了多少年?”
唐尧答道:“回禹王,我八岁跟随师父学艺,算来已有五年多。”
禹王道:“你仅学医五年,老神仙如何肯放你出山。”
唐尧微微一笑道:“因我一时失言,被我师父赶下了山。”
禹王道:“据我所知,老神仙胸藏沟壑,岂能因弟子的一句话,把你赶出师门。”
唐尧道:“禀禹王,师父并没有赶我出师们,而是让我下山历练。”
禹王道:“你因何事失言,本王到有兴听听。”
唐要面带犹豫,对禹王道:“那日与师父论道,我说现在天下大势,该到了一个转折的时刻了。”
禹王听后,沉思良久,问唐尧:“你以何据认为天下到了转折之时。”
唐尧将那天对师父讲的十个观点讲给禹王听。禹王听后,沉思不语。
唐尧暗想;禹王并非与自己想法不同,只是有些事情犹豫未决,再者天时未到。隐于阳城,应该有他不得已的苦衷。他现在的状况,必须有人在后边推他一把。
唐尧收起心思,不急不缓地说:“禹王的先祖黄帝,曾因忧国忧民而忧思半年不出房门,他老人家的理想,是建一个上无国君,下无贵贱贤明,万民康健,人人无利欲之心,无争无夺之意的奇妙极乐天下。有人说,这是黄帝他老人家的一个梦而已,我看非然。”
禹王听后,面露讶异之色,问唐尧:“你对此有何见解?”
唐尧道:“黄帝他老人家此想,绝非虚无缥缈,而是极具智慧的治国方略,在此想法说出后的二十八年间,他老人家宽厚治国,教民养生,建舟船,造车撵,创五色织锦,富民强国,顺应了亲民的天道,天下从此大定,开上古以来,帝王的第一伟绩,几百年来证明,黄帝是一位千古以来最英明的君王。”
禹王听后,面带喜色道:“先祖圣皇,英明神武,万民拥戴,但与现今天下的转折有何相关?”
唐尧回答说:“黄帝家教绵长,禹王一脉相承,受命于天治理洪水成功之时,舜帝曾当着文武百官,历述禹王功绩;整治滔天水患,解君之忧,解民之危。辛勤为国,辛勤为民。不骄不纵,不居功,不争名,无畏艰险,无言勿听,独断不用。专心一道,三过家门而不入。节俭持家,格守天道,敬畏民心,实乃国之福命。”
唐尧顿了顿接着又说:“而禹王当时已表明了自己的治国方略,提出了;举国之力丰富五行之物,以养万民。以正德,利用,厚生三件为一统。以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谦厚而又严谨,多才而又谨慎,训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善良的九德。勉励臣民,威罚犯臣犯民。我想禹王现在不会把这些都忘掉了吧。”
禹王听后,沉默不语。唐尧暗想,看禹王此状,内心已被自己说动,我何不借此机会再加上一把火。
禀禹王:“臣下最近夜观天象,见南方紫薇璮中,帝星暗长明少,而靠近他的另一帝星,在逐渐地明多暗少,不久天下恐生大变。”
禹王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