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吹面不寒杨柳风(2/3)
刻意捣乱。大家以文会友,可是有人今天故意捣乱,那么想安然走出这听雨楼,怕是众位才子也不会同意吧。”秦?一呼百应,那些人巴不得看看热闹,有的是诚心结交秦家大公子。更别说秦家大公子身边还带了帮手,挑衅的力度越来越强。
听雨楼的气氛有些失控,陈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觉得叶小白刚才出面,有可能是替自己出气。可是以他的目光看去,冯书生这诗画已经有了大家风范,就算自己老师在此也未必能挑出什么刺来。
人人都知道王家大少着实是个草包,就算几个月中改头换面,也不可能什么都样样精通。秦?步步紧逼,很有可能让叶小白露出破绽。
而此时,叶小白已经头疼了起来,这个情况是他没有想到的。
画是人家自己画的,诗也是人家自己做的。好与不好,如果是专家或许能说个一二,偏偏叶小白知道自己的水准。他对丹青根本不懂,只能勉强分辨好不好看。他这个水准,就算有心想要鸡蛋里面挑骨头,也没那个本事。
被这些人挑衅,再加上花奴姑娘或许就在二楼观看,自己太过丢人的话,后面事情就不好做了。于是他只得将目光紧紧盯着那副画,想着法子打发过去。
画中桃林、竹林写意中让人如临其境,还有一小部分为了诗中“应疑桃源入梦来”一句,画了一条小河,上面有一座轻舟小船。河水与桃林所在的山中,连着小石桥。
当年唐朝有位诗人叫做崔护,曾经在桃源般美丽的地方,邂逅了一位美丽女子。第二年再次去的时候,却没有遇到。怅然之下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姑娘看到这首诗之后竟然得了相思病,后来险些香消玉损。恰好崔护后来再一次寻这女子,重病之下的女子起死回生,成了他的贤内助。
这诗极为有名,再加上背后的故事曲折,后来被人传诵。冯玉山的诗画,也是借着这首名诗的才气,让他的诗也显得格外不凡。
叶小白紧紧盯着丹青,突然脑海一个激灵,淡淡笑道:“这副画作的确是好画,可是诗差的远。可惜了这幅画,我奉劝这位冯兄,写诗这种事情要三思而后行,别糟蹋了自己的画子。”
这番话说得极为不客气,冯玉山素来轻狂,少有被同龄人教训的时候。他在高台之上,语气不善道:“那请王公子赐教……也给大家见识一下,王公子的真正才学。”
秦?一伙人退出几步之外,好整以暇的看着叶小白。这小子还准备自己作诗,从开始到现在一柱香的时间都没有到。难道他认为自己是曹植,能够七步成诗?他们等着抓到马脚,让这位好不容易名声有些起色的王公子,再次落个万劫不复。
看着这些人的架势,陈杳忍不住捏了一把冷汗。
无人知道叶小白已经胸有成竹,他淡然扫过那丹青之上的小桥、小船,还有桃林、杨林。脑海中翻出了以前曾经背过的一首诗,好在自从修炼之后念头通达,很多记忆都清晰了很多。
他就在刚才看丹青的时候,想到一首很相符的诗,最关键的这首诗是宋朝少有的好诗之一。正因为特殊,才让他记忆尤深:“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同样一副丹青,明明是冯玉山为了自己那首诗而画的丹青,此时从另一个角度被诠释。一样的景,两首完全不一样的诗。冯书生的那一首,借着唐朝崔护那首诗的才气,挥洒出了新意。
可是叶小白这一首,比起崔护原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不要说冯玉山这首“同人”的诗。而且般般入画,和画中的景色融合。
崔护的故事发生在清明,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杏花雨恰好和清明这个时节相符。虽然画中没有杏花,但是没有人会觉得突兀。
至于短蓬、小桥、杨柳风,丹青之中都有实物,不用解释。更加关键的是,叶小白这首诗写出画中人拄杖春游的乐趣。“杖藜扶我过桥东”,更是将拐棍拟人化,明明形单影只却又乐趣盎然。整幅画的意境、乃至于观赏性,被这首诗都给带了一个境界。
整个一座听雨楼,都沉浸在这首诗中。让人更加惊讶的是,叶小白作诗之快。分明是从别人丹青中领会诗句,却犹如天助。听雨楼上下,有人暗中品味、有人目瞪口呆,一片吸气声。
冯玉山原本冷笑的嘴角抽搐两下,随后表情呆滞住。他不敢相信的看向自己的丹青画,思前想后发现竟然和这家伙的诗无比相配。好似这幅画,专门为他这首诗而画。可是事实却是,自己作画在前,人家作诗在后。
“王兄,大才啊!”陈杳喜出望外,拍着叶小白的肩膀,反复咀嚼诗句惊喜不已,“小弟真是小看了兄台,刚才还为兄台担心。”
秦?一行人的脸色难看,可是面对如此诗句,却说不出话来。
叶小白打开扇子,借着扇风叹息,差点就中招了。还好老子机智,知识就是力量。经此之后,他所熟悉的诗词,也都用了七七八八。
“侥幸侥幸,各位继续比试,我站回去看热闹!”叶小白说着就要离开。
秦?如同吃了苍蝇一样难受,死死的将四句诗翻来覆去的念着,最后冷笑着道:“好词好句,诗词歌赋这一关怕是没人能比的过王公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