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上新闻了(1/2)
这次央视的记者过来采访,据欣喜若狂的王海回来跟王勇说那是相当的成功。人家记者满意,他自己更是满意。
并没有什么之前设想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人家过来就是规规矩矩的采访,连吃饭都是在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吃的,而不是按照老爸和彪叔安排的去县政府招待所。
里里外外的拍了一通,然后有采访了十几个工人和大棚合作社的村民,还有农大驻养殖场的大学生们,当然也少不了王海和刘彪两个主要人物。
最关键的人家说了,这期节目不仅会出现在七点新闻里,大部分内容将是在新闻之后的焦点栏目用一期节目来播放。
焦点啊!
王海说起这事的时候,都已经颤抖着身体激动地不知道该怎么好了。至从这个节目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各阶层的广泛的关注,哪怕是在农村里,就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这个栏目。
听说这就和以前的那些内刊一样,连大领导们都十分关注的。据说有好几个大领导每天都要看这个节目的。
上有所好,下必附之。大领导们这么关注,下面这些官员怎么能不重视。所以这个栏目几乎就是一夜之间火遍全国。
栏目所反映的问题几乎都会引起中央和当地政府的巨大重视,最终都得以妥善解决。让一些人肝胆沮丧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津津乐道。
这期采访,按照王勇事先的交代,王海在摄像机镜头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新农村”这个名词。建设新农村,成为新时代的农民这种提法注定了在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将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对此,王勇还不是很在意,毕竟自家的企业已经步入正轨了。不算出口日本的业务,农场的大棚反季节蔬菜和养殖场的收入,一年下来也足有上百万了。
在如今这个城市里平均工资也就几百元,特别是龙城这么一个处于四五线的小县城来说。足以让他们一家成为当地数的着的富裕家庭了。
钱这东西,王勇一家四口还是很看得开的。用老妈的话说,那就是钱够用就行了。你钱再多,一天也就吃三顿饭不是?吃多了照样也撑得慌!
王海则认为家里有着那一百万的存款就足够了。在这个时代,一百万足以让王勇和王亮哥俩儿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了。
把孩子养大成人,给他们娶了媳妇儿,他们作为父母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当然。他怎么也想不到未来十几年内国家的发展会那么的快速,物价和工资的不断上升,让一百万变得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了。
至于其它的,那就是儿孙只有儿孙福,管不了那么多了。在这一点上,王海的思想和那些传统的农民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至于弟弟王亮是最容易满足的,用他的话来说,只要天天能吃肉,天天能给他一块钱的零花钱就行了。
倒是王勇,因为脑海里来自未来的记忆。让他知道,有时候钱多了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历史上有多少大富豪因为各种原因家破人亡,万劫不复!
所以,他一直认为低调才是王道。可惜,这一路走来,一家人已经身不由己的有点被神化了。特别是自己,小财神的名号早就已经传到了中央大领导的耳朵里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就是现在,还不知道 有多少人暗地里盯着自己一家人,就等着看自己犯错误。他们好得到机会上来啃上一口肉骨头。
不过,以王勇两辈子的经验来看,只要上了一次央视新闻,只要自己家人不做死。至少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是没人敢动自家。
央视记者对自家的采访结束了,而对于造纸厂的暗访却并没有结束。四五个记者,在秦朗的暗中帮助下,又忙活了三四天,才收集完素材,和来时一样悄悄打道回府。
央视记者来王家庄采访后的第三天。这天王勇正趴在炕沿百无聊赖的有一笔没一笔写着一份对于他来说简单的不值一提的而家庭作业。
突然,放在屋里东边墙角的电话猛地叫嚷起来。
“铃铃铃——”
早就被作业烦的不耐烦了的王勇立刻就蹦了起来,三步两步来到电话机边上,伸手就把电话听筒给操到手里。
“您好,这里是王海家,您是哪位?”
“你好,你就是那个小财神,小神童王勇吧?”
电话里传来一个很好听的女人的声音,柔柔地,轻轻地,很悦耳,很动听,让人不知觉的就陷入了幻想。这个女人得长成什么模样啊?
这声音太动听了,以至于连王勇都不由自主地开始脑补起对面那个女人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别的不说,至少应该是个很漂亮,很温柔,很善良的美女。
“喂?你在听吗?”
王勇猛然惊醒,脸上一红,很是鄙视了自己一下。你丫的太没出息了,比别人多了二十多年的关于未来的记忆,怎么还被一个女人的声音给迷成这样啊?
想到这里,王勇迅速调整心情,摆正心态,一本正经起来。
“我是王勇,您哪位?”
“我是焦点栏目的编导,这次打电话是想告诉您一声,今天的七点新闻和焦点栏目将播放关于你们家的那期节目。
“啊?”
王勇是真的很吃惊,这回这事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有确切消息了?这也太快点了吧?会不会出了什么茬子啊?”
电话那头的女人似乎很忙,说完这句就直接客气了一句就挂断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