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章 无发者难民(1/2)
更新时间:2009-12-29
来到明伦堂外,高旭听到孔庙有一片揪心的哭声,不由好奇地走了过去。
只见有十几个留着金钱鼠尾式满清发型的乡民被众人们压倒在庙前,一些耆老大声地咒骂着,训示着。有十几个衙役正举着鬼头刀,正要行刑砍头。一旁有一大堆妇孺嚎啕着,哀求刀下留情。这些妇孺想必是剃发乡民的妻儿老小。
高旭见状不由快步走到近前,沉声喝道:“刀下留人!”
如今的高旭在江阴城内的威望日深,而且刚刚决定营救五千江阴孩童出城的计划马上传遍了全城,人们对他的临场倒不敢无视。恰好许用也在旁观,高旭便问道:“许兄,这是怎么回事?”
许用道:“刚刚有一批乡亲被一小股鞑子追赶到城下,大肆围杀。冲锋营出城杀退了那小股鞑子,把那些乡亲救进城来。只是其中有好些是剃了发蓄了辫的,众人怕有奸细入城,无发的皆要斩了。”
如今在城外,已有不少乡民在清兵的屠刀下为了活命只得剃了发,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在这个明末清初时期,清兵奉行的是留发不留头的*,如果义军针锋相对地用剃发不留头的话,将会把那些迫于形势已经剃发的民众推向清朝一方。历史上后来形势的发展却越来越往这两种极端发展。反清事业如果以有发和无发来区别敌我的话,将会走入死胡同。
比如一个村镇,清兵来了,留发的杀。于是为了活命,村民们只得剃发了。接着那些反清义军或者是南明军队来了,见到无发的,就以鞑子对待,还是杀。于是,不管有发还是无发,村民都是死的命。这就是当时的形势。但清军毕竟占了大势,剃发比留发的多。到了后来,发展到已经被迫剃发的大明遗民为了活命帮助清兵来对抗南明义军。郑成功北伐南京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南京城内守城的都是汉人,真正的八旗兵才不足五百人而已。结局是郑成功一败涂地。从这点来说,多尔衮的剃发令经过开始的剧烈反弹之后,以后的汉民满化实在是高瞻远瞩之举。
所以,高旭绝不能让这个以有发无发区别敌我的下策向极端化发展。
只听一个耆老听罢斥道:“发冠体肤,受之父母,不得损伤,损之则谓不忠不孝。头可断,发绝不剃!尔等不忠不孝之人,死不足惜。”
高旭却是朗声道:“有发者为义民,但无发者为难民。只要查清无发者不是清兵奸细,只能割辫蓄发,不得杀戮相待。同为大明子民,岂能自相残杀?”
那个耆老见高旭当众在孔庙之前反驳自己,气得浑身发抖,指着高旭说不话来。本来他想说高旭曾经剃过发,已是不忠不孝,但高旭所行之事无可挑剔,杀鞑子,救乡民,哪一件不是忠义之举?而且这个耆老也有一对适龄的孙子孙女,想在后天二十七日搭着高氏船队逃出生天,因此,更不能得罪高旭。
那些在鬼刀头之下的无发乡民大声哀号着:“我等不是鞑子奸细啊。要是不剃发,鞑子就要屠我等全家,为了家人性命,我等只有剃发苟活啊。大人饶命啊。”
高旭对着那些向自己不停哀求的妇孺道:“你们上前鉴别,只要是你的亲人,割了辫子之后,便能活命。但明日清兵如果攻城,他们必须守城杀敌。”
妇孺以及那些鬼头刀下的乡丁们自然应允。不一会儿功夫,那十几个乡丁果真人人有妻小来认。最后还是有三个剃发乡丁没有家人认领,高旭便把人交给许用,对他道:“非常时期,如果他们说不清身份,割辫之后就关进大牢再说。如果亲人来认,立即放了守城。”那最后的三个乡丁得了活命,也是对高旭一番千恩万谢。
事毕之后,高旭对亲卫队的一个随身幕僚亲卫说道:“记录,有发者为义民,无发者为难民乱世小民。这是以后高字营的策略之一。”
高旭随身不仅有徐鸿这样的战卫队亲卫,也带着幕僚组的文员,因为高旭的思绪比较跳跃,想到什么不当场录下的话,往往会遗忘了。而幕僚文员算是他的随身硬盘,想到什么事,就让他们记录储存。
事后,几个耆老向陈明遇告状,陈明遇向来无甚主见,听罢,却是说道:“取义说的也有几分道理,你们说是不是?”
耆老们满头黑线,这个陈胖子的人品实在好说老姥姥家了,谁说什么他都认为有理。
∶∶∶∶∶∶
今日清兵在北门首攻受挫,而明日起又不知刘良佐主攻哪个城门。众人一番相议,决定以季从孝的冲锋营镇守北门,陈明遇领着数百衙役为核心的江阴兵守西门,武举人王公略领着门人守东门,留守江阴的南明汪把总领着恪属下守南门。高旭则是领着他的战卫队作为后备,哪个城门危急就增援哪个。
连夜统计人丁物资,整个江阴城都灯火通明,所有人为了生存而努力。
在明伦堂内外,高旭有个**岁的男孩跳进跳出,看上去极为聪明伶俐,不由笑着拉着他的手问道:“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
那男孩也不怕生,嘻嘻地答道:“我不是小家伙,我叫陈二郎。”说罢,见到一旁走过的阎小玉,就拉着她的衣袖,道:“阎姐姐,给我扎个鞑子那种金钱鼠尾的纸人好不好?我要让大伙儿千刀万剐去。”
阎小玉皱着眉地摸着他的头道:“二郎别添乱,姐姐正忙着呢?”
阎小玉见高旭对这个陈二郎感兴趣的脸色,道:“这个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