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成王败寇(1/2)
子辰问郑洽为何一个人隐居于此,郑洽犹豫了一下。毕竟他许久没和外人说过话了,弄不好估计几百年了,对外人有一定的提防这也无可厚非。
子辰看他面露难色,也就不再追问。其实在我们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就是他和建文帝有一定的渊源。只是他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若是古人怎能活这么久?莫非他也是吸血鬼?
郑洽猛喝了一口酒,说道:“难得今日能遇到二位,也属有缘,那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吧。”
我在明朝是号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的第二十六代,是当年伴随建文帝出逃的22名近臣之一。
“朱元璋时大封诸王,导致藩王势力的膨胀,尾大不掉,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朱允?杉吹畚唬?俏?ㄎ牡郏?龆ㄏ认骷父隽a拷先醯那淄醯木粑唬?缓笤傧蛄a孔畲蟮难嗤踔扉??叮?17钪钋淄醪坏媒谥莆奈浣?簟;首迥诓棵?苡纱搜杆偌せ?q嗤踔扉e丫?ハ菽暇┏牵??衅鸹穑?ㄎ牡巯侣洳幻鳌s械乃到ㄎ牡塾诠??ifen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
“其实建文帝是到了这里,对吧?”子辰急切的问道。
郑洽看了看房屋后面的坟包,点了点头:“对,他就在那里。”
“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的温和与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在靖难之变中,他甚至告诫将领们在战争中千万不要伤害他的叔父朱棣,这种性格也注定了他的失败。只是我们做臣子的又不好说什么。”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燕军进入南京以后,建文帝非常紧张,一时不知所措,到处走。
这时候,一个太监向他汇报说:“太祖死的时候留下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就收藏在奉先殿,他嘱咐我们不到危急的时候不能打开。”周围的一些大臣都说赶快打开,把东西拿出来,什么呢?一个铁匣子。铁匣子的油漆是红颜色,两个锁也都灌上铁,马上砸开,一磺开里头有度牒三张。什么是度牒?就是宗教职业者的身份证。有这个度牒,就证明是和尚。写上名字,从事宗教职业。度牒有三张,“应文、应能、应贤”,写了三个人的名字,里头有袈裟,有剃刀,还有白金十锭。里头有一句话:“你们要是不想跑,你们就自杀。要不然的话,你们就拿着度牒跑。”
里面还写有几句话说:“应文要从鬼门出去,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就是天傍黑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那么应文是谁呢?朱允是带个文字,肯定是他。还有应能、应贤,那这个大臣里,正好有叫应能、应贤的。这三个人,于是就全剃了头了。朱允带着一些人,就从鬼门出了宫。(什么是鬼门,若实际上按现在的故宫来说,就是故宫北门)。”
郑洽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后来追随建文帝的一共二十二人,到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了。”
“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来找你们的是吗?”我追问道。
郑洽点了点头,继续讲道:“对建文帝是否而死,篡位的朱棣很不放心,有人告诉他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并派亲信胡滢与认识建文帝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长达十六年之久。为此,他们还抄了我的家……那时,我和皇帝躲在枯井里面才没被发现……”郑洽讲到这里顿了一下,眼前似乎浮现出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后来我们来到了这里,朱棣竟又派了郑和来查询我们的下落。朱棣之所以派太监郑和海路下西洋,因为郑和作为内侍,跟燕王在南京时,认识建文帝相貌。
我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郑和地毯式的搜索,很快便查到我们的下落。当时,我们想着这下肯定没活路了!
郑和12岁入宫,在分到燕王府之前,曾和皇帝有过一段交集——曾伺候过建文帝。那时候两个人年龄差不多,很谈的来,有其他小太监欺负郑和,建文帝还加以惩治。那时候的郑和还不姓郑,是1404年的时候朱棣赐的姓,那时候的郑和叫马三保,后来成了佛门弟子,后人又称他为“三宝太监”。
郑和发现我们后,并没有声张,因为他和建文帝有过小时候的那一段交情,尤其他受过建文帝的恩惠,所以他派人找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让我们藏了起来。然后继续他的西洋之旅,回去和朱棣说压根没有找到我们。”
后来郑和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交往的都很好,他整个就是一散财童子!除了寻找我们,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炫耀国威来的。钱财哗哗的往外流,要的只是那些小国对明朝俯首称臣。那些小国也的确对大明朝崇拜的五体投地,有什么好东西也都往明朝送。
其中有一样东西,郑和截了下来给了我们。”
“是长生不老的丹药?”我想我猜的应该不错,不然郑洽怎么能活到现在?
“差不多,这是非洲一个古老部落的巫术,它能让人长生不老,但是有条件,就是一次做法超不过两个人,而且巫师作法后也要把自己作为祭品自杀身亡。郑和说建文帝本来就是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