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力量倍增器(2/2)
节的战斗支援舰都定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说得简单一些,也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能够伴随舰队作战。有了能够伴随作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舰队作战自然更加方便了
说得简单一些,舰队指挥官在策划作战行动的时候,再也不需要为安排补给而劳心费神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意义,丝毫不亚于采用了斜角甲板的航母。
道理很简单,快速战斗支援舰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力量倍增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舰队的作战效率。
在快速战斗支援舰出现之前,中国舰队平均每周要进行一次燃油补给,如果在执行高强度作战任务,平均每过三天就需要进行一次弹药补给,而补给舰无法伴随舰队活动,所以只能安排在远离战场的海域进行。如此一来,舰队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往返于战场与补给海域之间。
有了快速战斗支援舰,相当于节约了大量无意义的航行时间。
虽然舰队的补给频率没有降低,但是补给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可以用来执行作战任务的时间就相对延长了。
此外,第二批快速战斗支援舰还具备一定的维修能力,能够在海上维修对战舰提供维修服务。如果与浮船坞、驳船等配合,还能在锚泊地对受损战舰进行修理,进一步提高了战舰的持续部署能力。
在大战的前三年,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只有四个月。
也就是说,在离开母港四个月之后,舰队就得返回做必要的维护与保养。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舰队的平均部署周期延长到了半年以上,“白起”级舰队航母的第二艘,即“王剪”号还创造了连续部署十一个月的纪录。舰队的部署周期延长,主要就得益于快速战斗支援舰提供的维护与保养服务。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中国海军建造的战舰总量并不比美国海军多。
特别是在一九四四年之后,随着“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成批量服役,中国海军建造的舰队航母反而远不如美国海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依然能够牢牢控制住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在多次海战中挫败美国海军,主要就是中国海军舰队的作战效率远高于美国海军,而最大的工程就是那些在后方默默劳作的战斗支援舰。
战后,斯普鲁恩斯就提到,如果美国海军能在一九四二年开始建造战斗支援舰,特别是航速较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那么在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就有机会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至少有机会顶住中国海军的进攻,创造一个有利于美国的停战环境,让这场战争在美国战败之前结束。
不管斯普鲁恩斯说得有没有道理,美国海军直到战败,也没有造出快速战斗支援舰。
事实上,在这场大战中诞生的所有战舰,只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保留了下来,而且在战后依然得到高度重视。
战后,中国海军维持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舰队,也拥有数量最多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像舰队航母、防空巡洋舰、反潜驱逐舰这些在大战期间诞生的战舰,在大战结束之后都陆续被其他更加强大的战舰淘汰,比如攻击航母与多用途航母取代了舰队航母、导弹巡洋舰取代了防空巡洋舰、通用驱逐舰取代了反潜驱逐舰。至于战列舰,则在大战结束后被彻底淘汰出了海战的舞台。即便潜艇在大战结束后依然受到重视,但是更注重水下航行性能的新式常规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的出现,也让那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更注重水上航行性能的潜艇进了博物馆。
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加入,大幅度增强了第五舰队的战斗力。《》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