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自有计较(1/2)
“纯臣,你的胆子很大呀,跟官家提出来要建立军校,而要废除不杀士大夫这条,你可知道这是官家的一项国策,老夫不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但是你胆子也太大了点。”
赵承嗣出了皇宫没有多久就被王著给请了过去,王著也得到了消息。
不要看王著现在也已经退休了,可是消息也相当的灵通,这不皇宫中刚刚发生的事情,这边王著就知道了。
“先生你的消息可真够灵通的,看起来先生隐而不退,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这才多少功夫,您就知道了,先生真乃神人也!”
赵承嗣这看似拍马屁,但说的也确实是事实。
他和赵匡胤两人说了那么久,当时在场连一个太监都没有。
自己刚出来不到一个时辰,王著就已经知道了。
不可能是赵匡胤告诉王著的,再说了当时只是赵匡胤一时失言才说了出来,怎么还会跟别人说。
王著居然也知道,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王著本来就知道誓言这件事,
还有一种就是在皇宫之内有他的线人,这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赵承嗣认为第一种可能性不大,毕竟史书上记载着,金兵攻破汴京才发现的那块誓碑,其他官员怎么知道呢?
那只有第二种可能了,赵承嗣很相信自己的判断。
“纯臣是不是有疑惑,老夫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实话对你说,一般情况下朝中的大臣在宫中都有眼线,老夫也不例外,而且老夫当初也参与了誓碑的制作,不过内容我们就烂在肚子里,当初我们都发了毒誓,加上老夫也没有说什么,也不算违背誓言。”
赵承嗣终于明白,原来其中还有这么曲折的事情。
当初赵匡胤和赵普等人商议怎么让大宋江山稳固如初,其中就有一条重用文臣。
当时赵匡胤初步拟定了三条誓言,虽然和现在太庙里的誓言碑有点诧异,但也差不多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赵匡胤也不想外传,死人是保守秘密最好的途径。
但是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臣子,赵匡胤是不会杀了他们,唯一的办法让他们发誓。
古人对誓言比较看重,发誓不仅仅是一句话,更多的是敬畏。
对鬼神的敬畏,不仅如此,还有他们都是有德行的臣子,基本上都是文人,圣人教诲,他们也不会违背。
不过那雕刻誓碑的匠人,却没有那么幸运了,为了保守秘密,他们只能去他们该去的地方,这样再过几年,等王著和赵普等人死去之后,除了皇帝就没有人知道誓碑的内容了。
就连赵光义都不知道大宋有这么一个誓碑,更不用说别人了。
以后除了大宋的皇帝,谁也不知道。
今天王著也没说誓碑的内容,并不算违背誓言,而且赵承嗣也知道其中一条誓言,两人说话也十分轻松。
“我也想到了,不过想不到先生消息这么灵通,咱们不说讨论的那件事,就说说官家想要办军校的那件事,先生以为如何?”
军校是赵晨是提议的,当时只是说要培养专门效忠于官家的将领,这些人也只效忠于官家。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武将有异心,也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赵承嗣只是折磨一说,谁知道赵匡胤却上心了,立刻让赵承嗣下去呈上一个折子来,并且具体操办这个所谓的军校,可是先试用一段时间。
“纯臣呀老夫真的不知道你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这个军校什么的,你到底怎么想出来的,你觉得可以实行吗?”
王著远远跟不上赵承嗣的步伐,毕竟赵承嗣的思想比他先进的多。
这个时代的人思想还比较狭隘,什么东西都不轻易外传。
就比如说你想要学艺吧,那都是拜师当学徒,慢慢的才能传给你。
还有的是传男不传女这样的规定,所以举办军校,教授军人,这样的事情虽然不是惊世骇俗,可也没有见过。
军中的那些将领很多都是自学成才,或者家学渊源,举办军校真的能够培养出真的将领吗?
或者说哦即使能培养出来将领,谁又能够保证,他们真的忠心于官家,这也是皇帝最忌讳的。
唐朝安史之乱到现在有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武将掌权,很容易叛乱,自己当皇帝。
毕竟武将手中有人有钱,那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就是一个国家的。
唐朝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大权在握,一个人搅动了大唐风云,将盛唐拖垮,从此盛唐由盛转衰。
唐朝末年那些武将更不用说了,割据一方,不听朝廷的调度,成为实际的霸主。
最严重的是五代,皇帝轮流换,今天的将军就有可能成为明天的皇帝。
赵匡胤也是从武将过度为皇帝的,对于武将赵匡胤本能的存有戒心。
所以大宋才杯酒释兵权,这也导致了战斗力减弱,现在赵承嗣提出来要大量的培养将领,赵承嗣很心动。
毕竟赵匡胤是开国皇帝,深知道武力的重要性,打江山还是要靠军队,带兵打仗还是要靠将领。
培养大宋的将领那是可行的,可是怎么保证那些将领对皇帝,对大宋忠心,即使现在忠心,几代之后谁有能保证他们不会背叛大宋背叛皇帝。
前车之鉴,赵匡胤当时对柴荣难道不是忠心耿耿,可是柴荣死后,赵匡胤不是扯旗造反成为了皇帝吗?
王著这样问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正是赵匡胤担心的,让赵承嗣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