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277,艾绒,艾贴(1/2)
安荔浓从京市回来了,石河村比过年还要热闹,大家奔走相告。
一群群人聚在安荔浓家门口八卦。
有人手里端着簸箕在搓艾绒,说得兴起的时候,口沫乱飞。手在搓艾绒,嘴巴在巴拉巴拉,激动的时候手足舞蹈,簸箕在手里摇摇晃晃,摇摇欲坠,好像随时能摔下来。
但主人却完全不知,一边说一边挥动着手臂。簸箕里的艾绒也随着簸箕的摇晃而滑动,奇怪的是,即使滑动得再厉害艾绒也没有掉出来。
旁边的两三人也手端着簸箕,有人坐在安荔浓家的门槛上,簸箕放在大腿上;有人干脆直接把簸箕放在地上......
簸箕一个个,装的不是艾绒就是芝麻。
因为附近村的村民都跟风搓艾绒,胜利公社艾绒的产量越来越高,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想要不被供销社压价还想卖出好价钱就需要在质量上胜出,就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石河村为了在一众艾绒中脱颖而出,在莫老太的建议下全部做高端艾绒、艾柱。
和莫老太商量过后,安国邦强烈要求石河村人,不超过五年的艾不能割,而且也详细的区分了十年十五年的艾。
目前石河村有三种不同质量的艾,五年的、十年的、十五年的。不同年份的艾质量不同,效果不同,当然价钱也不同。
十五年的艾是石河村质量最好效果最好,也是价钱最贵的。
当然,贵的不仅仅是年份,还有更精细的手工。以前的艾绒都是随便搓搓,现在要求就高多了,一定要捡干净叶梗,还不能有任何的杂质,最重要是要搓得足够柔,足够细,只够绵延。
虽然工序多了,需要的时间也长了,但价格更高了,大家还是很高兴的。
更少的艾绒卖出更高的价钱,这是大家想不到的。
在其他村的人家还在为艾绒找出路的时候,石河村的艾绒已经凭借着高质量走出市,走到省里去了。
甚至在知识分子的宣传和推广下,石河村的艾绒已经走到别的市,别的省去了。
石河村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了石河村产品的最佳业务员。不用下田上工,还能回家,还能推销拿提成,这群知识分子们争抢着去当业务员,把石河村的酒、艾绒、酸菜、咸菜等等东西推广到全国各地。
虽然艾绒的销量不如酒和酸菜,但也是石河村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赚的钱越多,石河村人就越感激莫老太,也更感激把莫老太请到石河村来的安荔浓。莫老太在农场那么多年,别人都不知道她是宝贝,所以还是小荔枝最聪明,一眼就知道谁有本事谁能赚钱。
安荔浓从农场要来的几个人,哪个没有大本事?
想想就激动。
这些宝贝统统被小荔枝挖到了石河村来,教他们赚钱,帮他们赚钱。小荔枝常说,不会赚钱不要紧,我们愿意学。
我们不会,但总有人会的。
学习就是了。
小荔枝把老师找了回来,他们只要用心学习就行了。
越是学习,越发现自己的不足。
就好像艾草,屋前屋后路边河边山里地里都有,出门就能看到,随处不缺。以前大家也知道艾草的好处,常用来熏蚊子、泡脚、止血等等,但从来没想过艾草能赚钱。
但在安荔浓和莫老太眼里,艾草不仅仅是一种草,它能赚钱,它也能是一个产业。
这应该就是眼界的差别。
知道差别,大家对莫老太等人就更客气,更可亲。
胜利农场还想后悔,想把顾敬业和莫老太等人请回去呢。
呵呵。
哼。
石河村怎么会放手?不仅舍不得让顾敬业和莫老太等人离开,还要加倍的对他们好。所以,石河村的成人学校和宿舍建好后,安国邦安排顾敬业等人住进去的时候,村里人不仅没有反对,还主动给他们做了不少的家具,让大家住得更舒适一些。
就连破庙里的张川等人也住到了新房子去。
就像安国邦说的,谁为石河村的发展做贡献,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享受更好的生活。
想要住新房子?
想要吃肉?
可以。只要你能为石河村带来足够多的利益。
最近莫老太还试验了艾贴,到时候石河村可能就不卖艾绒直接卖艾贴了。不过,因为材料缺乏,做出来的艾贴有些差强人意,没有达到莫老太想要的要求,所以还处于多次试验的阶段中。
莫老太也在伸长着脖子等安荔浓回来给她凑齐艾贴所需要的材料。
不是安国邦不愿意帮忙,而是他因为见识面太狭隘,压根就听不懂莫老太的要求,也不知道去哪里找莫老太需要的东西。
现在莫老太所用的材料就是安国邦找来的,根本就达不到莫老太的要求。虽然能将就着用,但莫老太也是很迫切的希望安荔浓能尽快回来。相对于安国邦,莫老太更愿意和安荔浓打交道。
因为不管他们说什么,安荔浓都能接得上,还能理解,也不会因为无知而一再的询问‘为什么’。
莫老太找安国邦要东西,常常要解释大半天,为什么要?要来干什么?大概多少钱?能不能用更便宜的?
可能是成长环境的原因,安国邦的眼光不够长远,看事情比较近距离化,见识也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买东西追求价格便宜,但很多东西都是一分钱一分货。想要用最低的价钱买到最好的东西,简直就是做梦,天荒夜谈。
但安国邦就是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